中国诗学智慧的独特发掘——评杨义新作《感悟通论》
被引量:1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4-188,共5页
Literary Review
参考文献6
-
1杨义.《感悟通论》[A]..载《新国学》集刊第1辑[C].,..
-
2杨义.文学研究走进二十一世纪[J].文学评论,2000(1):5-20. 被引量:25
-
3杨义.《楚辞诗学》导言部分第二节“文化诗学与生命诗学”[A]..《杨义文存》第七卷[C].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29页.
-
4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A]..《金明馆丛稿二编》[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19页.
-
5胡适.《新思潮的意义》[J].载《新青年》,1919.
-
6杨义.《中国叙事学》[A]..《杨义文存》第一卷[C].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92页.
共引文献44
-
1陈仲义.整体缺失:新诗研究的最大遮蔽——与吕进先生商榷[J].南方文坛,2003(2):44-49. 被引量:7
-
2黄浩森.论李白醉态诗学思维之成因[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23(4):63-69.
-
3蔡毅.并肩携手,共创中国文学的辉煌[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5):128-131.
-
4朱伟明.《文学小言》与王国维的学术风格[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6):676-681. 被引量:2
-
5章罗生.关于中国报告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理论思考[J].理论与创作,2000(6):13-17. 被引量:1
-
6周国栋.为“中学”寻找价值依据——王国维学术观的一种新解读[J].中国文化研究,2002(3):147-157.
-
7吴国群.中西文化碰撞中的鲁迅文化话语空间[J].鲁迅研究月刊,2002(2):22-27. 被引量:2
-
8高建平.世纪之交的中国文艺学[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3(1):120-127. 被引量:1
-
9杨义.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综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5(3):134-150. 被引量:32
-
10徐清.“20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书法学”之研究构想[J].书法研究,2005(3):71-83.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1
-
1余恕诚.论唐代的叙情长篇[J].文史哲,1991(4):80-88. 被引量:4
-
2方锡球.许学夷诗学思想简论[J].文学评论,2001(1):112-122. 被引量:6
-
3.《山海经·海外西经》[M].,..
-
4詹澈.《附录—南村对谈》,《手的历史》,春风涛丛②,1986年版,第175—182页.
-
5詹澈.《写作年表》..《西瓜寮涛辑》.,..
-
6团结出版社,1995年于北京出版,詹澈涛集.《海岸灯火》中.
-
7许学夷.《涛源辩体》卷十九第二九则.,..
-
8蒋勋.《序詹澈诗集》,远流出版公司,1984年9月,第2版,第9-10页.
-
9杨义.《感悟通论》.,..
-
10许学夷.《涛源辩体》卷十九第三则.,..
-
1丁国旗.读杨义先生《感悟通论》[J].文学评论,2009(1):201-202.
-
2彭继媛.洞察深邃、拓展视野的前进航标——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浅评[J].中国文学研究,2006(3):108-110.
-
3杨义,邵宁宁.作为生命诗学基础的感悟[J].中国文化研究,2005(1):35-39.
-
4胡言会,胡正旗.语言·知识·景观——“观展/表演”视阙下的段子文学[J].当代文坛,2016(2):141-146. 被引量:3
-
5梁庆标.论沙叶新戏剧的“狂欢化”精神[J].戏剧文学,2012(8):102-105. 被引量:1
-
6周景耀.无意而自有意——从王国维的治学方法谈起[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6(2):157-161.
-
7陈国恩.中国魅力与人类命题[J].粤海风,2012(6):72-72.
-
8李定清.全球化语境下的比较文学[J].文学教育,2007(9):117-122.
-
9编后记[J].古典文学知识,1998(5):128-128.
-
10孙纪文,姚雪洁.王士稹的杜诗学研究及其文化蕴涵[J].甘肃高师学报,2009,14(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