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51,共2页
同被引文献19
-
1冯其庸.二百年来的一次重大发现——关于曹雪芹的书箧及其他[J].红楼梦学刊,1980(1):237-263. 被引量:7
-
2吴恩裕.新发现的曹雪芹佚著和遗物[J].红楼梦学刊,1979(1):275-311. 被引量:11
-
3王立.古代悼亡文学的艰难历程——兼谈古代的悼夫诗词[J].社会科学研究,1997(2):128-133. 被引量:12
-
4尚永亮.血泪哀歌 生死恋情——中国古代悼亡诗初探[J].江汉论坛,1989(4):75-78. 被引量:15
-
5武志龙.中国古代女性悼亡诗浅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9):89-90. 被引量:2
-
6周明初.“悼亡”并非悼妻的专称——读明代六位女诗人的《悼亡》诗[J].中国文化研究,2008(4):38-44. 被引量:8
-
7王立.中国古代悼亡哀祭文学略论[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54-62. 被引量:5
-
8俞晓红.《红楼梦》诗社与明清江南闺媛结社小识[J].红楼梦学刊,2009(5):253-268. 被引量:10
-
9蒋寅.悼亡诗写作范式的演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3):1-10. 被引量:22
-
10冯其庸.曹雪芹书箱补论[J].红楼梦学刊,2011(3):1-4. 被引量:5
-
1本刊编辑部.莫言获奖的意义——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李云雷[J].语文建设,2012(12):11-13. 被引量:2
-
2吕新平.“隐逸”的“逸”[J].咬文嚼字,2010(1):21-21.
-
3吕新平.“隐逸”的“逸”[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0(3):9-9.
-
4李少毅.知人论世与文本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09(9):44-44.
-
5王家新.让诗歌照亮语文教学——回答《语文建设》记者关于新诗教学的几个问题[J].语文建设,2008(6):8-9. 被引量:11
-
6张炯.关于文学语言粗俗化问题──答《语文建设》记者问[J].语文建设,1995(6):14-16. 被引量:4
-
7让“陌生化”走进课堂[J].教育(综合视线)(上旬),2012(6):8-8.
-
8蔡伟胜.文本解读中的遮蔽与发现——关于对《鲁提辖是英雄吗?》一文的批评的思考[J].语文建设,2008(3):36-38.
-
9马豫星.文学不完全是虚构——《莫把文学当生活》指误[J].知识窗(教师版),2015(14):82-82.
-
10于龙.观点[J].语文学习,2016(3):87-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