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120例健康人与110例发热病人面色色度测定
被引量: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120例健康人与110例发热病人面色色度测定200032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禾,戴维正,陈泽霖观察面色是中医检查病人和了解病情的基本方法之一。不同病人的面色都有特殊的表现,它对疾病的诊治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临床对病人面色的观察,没有统一标准,一...
作者
张禾
戴维正
陈泽霖
机构地区
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出处
《浙江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2期561-561,共1页
Zhe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中医诊法
面色
色度
健康人
发热
色诊
分类号
R241.24 [医药卫生—中医诊断学]
R255.104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33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50
同被引文献
133
1
林仲贤,张增慧,孙秀如.
中国新生儿到三岁幼儿肤色色度的测定[J]
.心理学报,1981,13(3):305-310.
被引量:1
2
林仲贤,孙秀如,纪桂萍,彭瑞祥.
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肤色色度的测定[J]
.心理学报,1981,13(1):58-63.
被引量:3
3
丁世幸.
《金匮要略》色诊浅述[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8):457-457.
被引量:2
4
黄岑汉.
面部色诊法中的全息思想初探[J]
.广西中医药,1993,16(3):29-31.
被引量:2
5
李志刚.
89例妇女人中诊察与B超对比分析[J]
.广西中医药,1993,16(5):3-5.
被引量:3
6
曾常春,王先菊,李子孺,刘颂豪.
中医色诊研究及光子学技术在色诊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9):74-76.
被引量:21
7
胡志希,袁肇凯,顾星,杨涛.
GD-3型光电血流容积仪对113例健康人面部常色的检测分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11):965-967.
被引量:22
8
王鸿谟,张栋.
中医色诊学定位与红外热象数字化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6(4):26-32.
被引量:45
9
张栋,高惠合,温宝珠,寿小云.
正常人体颜面温度分布及红外面像分析[J]
.激光与红外,1994,24(3):52-56.
被引量:17
10
余兴龙,谭耀麟,竺子民,索忠堃,金国藩,翁维良,许秀森,葛文津.
中医舌诊自动识别方法的研究[J]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4,13(4):336-344.
被引量:56
引证文献
10
1
王永宏,刘娟.
中医面部色诊客观化研究概况[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5(1):59-61.
2
胡志希,陈宝珍,陈娟.
面部色诊的研究现状与对策[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1):74-77.
被引量:3
3
李福凤.
中医面色诊客观化研究述评[J]
.辽宁中医杂志,2009,36(6):917-919.
被引量:1
4
郑晓燕,邹奎昌,李福凤.
面色诊客观化研究现状[J]
.辽宁中医杂志,2010,37(4):755-757.
被引量:2
5
郑冬梅,戴振东,弓娟琴.
青年与老年面部色度差异性研究初探[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2):275-281.
被引量:1
6
李福凤,李国正,周睿,赵瑞玮,王忆勤,郑晓燕.
基于PLS、LDA的中医面诊光泽识别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6):977-981.
被引量:26
7
陈洁,胡志希,李杰,凌智,李琳,侯超.
中医面部色诊的研究进展[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1):85-88.
被引量:6
8
刘新华.
面部色诊及其现代研究概述[J]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18(1):47-48.
被引量:2
9
李伟,李明山,郭光照.
皮肤颜色的定量测量[J]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2,18(2):111-113.
被引量:12
10
王立娜,蔡轶珩.
中医面诊中面部肤色特征基函数确定[J]
.测控技术,2016,35(2):129-133.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50
1
林锋,谭迎,周鹏,罗静静.
中医面诊系统调研报告[J]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19,24(3):225-240.
被引量:9
2
李艳,李利,蒋小月,李咏,邓次冰.
皮肤颜色和部位、年龄及性别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2005,14(5):624-626.
被引量:14
3
侯伟,马道铭,孙建方.
健康女性面部前臂皮肤颜色调查[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20(1):21-23.
被引量:9
4
王月云,廖小华,陈荣.
光子嫩肤疗效评估方法探讨[J]
.应用激光,2006,26(4):287-288.
被引量:1
5
赵友全,王亚利,范世福,张丽,顾瑛.
鲜红斑痣光谱测定系统与临床实验[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27(6):1239-1242.
被引量:1
6
郭宇.
数字成像法在肤色测量中的应用[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0(6):24-26.
被引量:2
7
潘虹,宋为民,沈静,韩长元,许爱娥.
偏振光拍摄技术对皮肤图像颜色参数的影响[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0,43(1):60-61.
被引量:3
8
袁超,温海,王学民,周玉田,吴佩兰,林银芬.
上海地区健康成人不同部位皮肤颜色调查与分析[J]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2):229-232.
被引量:11
9
石宏志,李勇枝.
中医诊断技术在载人空间站中的应用[J]
.载人航天,2011,17(5):53-57.
被引量:2
10
李乃民,贾丹兵,王兴政,李仕维,刘珊.
高寒缺氧环境对人体面部色泽影响的观察[J]
.亚太传统医药,2011,7(10):1-4.
被引量:1
1
喻菜兰.
发热的辨证施护[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5):60-60.
2
杨菊仙.
32例发热的治疗体会[J]
.今日健康,2014,13(4):313-313.
3
张玖凤.
浅谈发热病人的辨证施护[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8(4):41-42.
4
王培香.
甘温除热法治验一则[J]
.河南中医,2004,24(6):75-75.
5
鹿根启,高怀林.
益气温阳法治疗癌性发热临床体会[J]
.中医学报,2011,26(1):15-16.
被引量:8
6
张彦俊.
甘温除热法的临床应用[J]
.河北中医,1987,9(F10):22-23.
7
吴霖.
小儿高热的中医治疗与护理[J]
.海南医学,2004,15(5):106-106.
被引量:1
8
张豫.
小议发热病人的中医护理[J]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1,7(4):53-53.
被引量:1
9
杨定为.
发热治验三则[J]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8):550-550.
10
王明辉.
药粥治早泄[J]
.家庭医学(上半月),2003,18(6):36-36.
浙江中医杂志
1994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