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史前“南稻北粟”交错地带及其成因浅析 被引量:15

Brief analysis of interlocked area and reason of prehistoric 'rice in south and millet in North'
下载PDF
导出
出处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5-122,共8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0 32 2 81) 华南农业大学交叉学科扶持基金的相关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1

  • 1宋豫秦.《生态过渡带之人地关系刍议》[A].周昆叔主编.《环境考古学研究》(第二辑)[C].科学出版社,2000年 C..
  • 2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期文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0页.
  • 3朱乃诚.中国农作物栽培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兴起[J].农业考古,2001(3):29-38. 被引量:25
  • 4张文绪,王辉.甘肃庆阳遗址古栽培稻的研究[J].农业考古,2000(3):80-85. 被引量:22
  • 5黄其煦.《关于仰韶遗址出土的稻谷》[J].《史前研究》,1986,(1).
  • 6游修龄.《中国稻作起源》[J].《中国农史》,1990,(2).
  • 7吴汝祚.《农业与文明》[J].《农业考古》,1992,(2).
  • 8王星光,徐栩.新石器时代粟稻混作区初探[J].中国农史,2003,22(3):3-9. 被引量:46
  • 9张居中 等.舞阳史前稻作遗存与黄淮地区史前农业[J].农业考古,1994,(1):68-68.
  • 10河南省文物考研究所.《舞阳贾湖》[M].科学出版社,1999年..

二级参考文献54

共引文献92

同被引文献309

引证文献15

二级引证文献7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