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南稻北粟”交错地带及其成因浅析
被引量:15
Brief analysis of interlocked area and reason of prehistoric 'rice in south and millet in North'
出处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5-122,共8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0 32 2 81)
华南农业大学交叉学科扶持基金的相关成果
参考文献11
-
1宋豫秦.《生态过渡带之人地关系刍议》[A].周昆叔主编.《环境考古学研究》(第二辑)[C].科学出版社,2000年 C..
-
2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期文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0页.
-
3朱乃诚.中国农作物栽培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兴起[J].农业考古,2001(3):29-38. 被引量:25
-
4张文绪,王辉.甘肃庆阳遗址古栽培稻的研究[J].农业考古,2000(3):80-85. 被引量:22
-
5黄其煦.《关于仰韶遗址出土的稻谷》[J].《史前研究》,1986,(1).
-
6游修龄.《中国稻作起源》[J].《中国农史》,1990,(2).
-
7吴汝祚.《农业与文明》[J].《农业考古》,1992,(2).
-
8王星光,徐栩.新石器时代粟稻混作区初探[J].中国农史,2003,22(3):3-9. 被引量:46
-
9张居中 等.舞阳史前稻作遗存与黄淮地区史前农业[J].农业考古,1994,(1):68-68.
-
10河南省文物考研究所.《舞阳贾湖》[M].科学出版社,1999年..
二级参考文献54
-
1徐旺生.从农耕起源的角度看中国稻作的起源[J].农业考古,1998(1):70-77. 被引量:6
-
2任重,马绍林,任尔平.淮河流域稻作起源再探[J].农业考古,1998(1):183-187. 被引量:5
-
3王星光.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粟稻混作区简论(摘要)[J].农业考古,1998(1):400-400. 被引量:4
-
4杨虎,刘国祥.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7(1):1-26. 被引量:145
-
5魏京武,杨亚长.从考古资料看陕西古代农业的发展[J].农业考古,1986(1):91-100. 被引量:16
-
6邹逸麟.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水稻生产的地域分布和环境制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7(3):222-231. 被引量:38
-
7杨虎,朱延平,孔昭宸,杜乃秋.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5(10):865-874. 被引量:149
-
8于崇源.沈阳新乐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5(2):209-222. 被引量:29
-
9王吉怀.新郑沙窝李遗址发现碳化粟粒[J].农业考古,1984(2):276-276. 被引量:31
-
10佟伟华.磁山遗址的原始农业遗存及其相关的问题[J].农业考古,1984(1):194-207. 被引量:78
共引文献92
-
1朱乃诚.兴隆洼遗址发掘的重要贡献和进一步探索的两个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S1):58-62. 被引量:5
-
2管理,胡耀武,王昌燧,汤卓炜,胡松梅,阚绪杭.食谱分析方法在家猪起源研究中的应用[J].南方文物,2011(4):116-124. 被引量:11
-
3周广川,张巨保,贾兵强.中原地区先秦农耕文化述论[J].农业考古,2009(4):10-15.
-
4周崇云.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关于淮河流域原始经济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3(5):8-14. 被引量:12
-
5王增林,吴加安.尉迟寺遗址硅酸体分析——兼论尉迟寺遗址史前农业经济特点[J].考古,1998(4):87-93. 被引量:14
-
6严文明.我国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J].考古,1997(9):71-76. 被引量:37
-
7任式楠.公元前五千年前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几项主要成就[J].考古,1995(1):37-49. 被引量:13
-
8张敏,汤陵华.江淮东部的原始稻作农业及相关问题的讨论[J].农业考古,1996(3):106-121. 被引量:18
-
9孔昭宸,刘长江,张居中.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八千年前水稻遗存的发现及其在环境考古学上的意义[J].考古,1996(12):78-83. 被引量:19
-
10李晓斌.试论自然环境变迁与大地湾文化兴衰的关系[J].丝绸之路,2003(S2):34-36.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309
-
1李周,温铁军,魏后凯,杜志雄,李成贵,金文成.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农”专家深度解读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J].中国农村经济,2021(4):2-20. 被引量:131
-
2胡耀武.稳定同位素生物考古学的概念、简史、原理和目标[J].人类学学报,2021,40(3):526-534. 被引量:9
-
3周立刚,韩朝会,孙蕾,呼国强.河南淇县宋庄东周墓地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东周贵族与殉人食谱初探[J].人类学学报,2021,40(1):63-74. 被引量:3
-
4张慧玉,戴颖,张丹琦,陈寒松.中国“三农”创新创业政策的历史演进:基于中央一号文件的语料库研究[J].南方经济,2021(4):55-68. 被引量:8
-
5韩莹莹,戴玲玲.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末期江淮东部地区的生业研究[J].南方文物,2023(1):170-177. 被引量:1
-
6张国文,甘恢元,林留根.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先民生计方式研究[J].南方文物,2023(1):161-169. 被引量:1
-
7孙广清.河南境内的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J].中原文物,2000(2):22-28. 被引量:30
-
8邓振华,高玉.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J].南方文物,2012(1):156-163. 被引量:42
-
9管理,胡耀武,王昌燧,汤卓炜,胡松梅,阚绪杭.食谱分析方法在家猪起源研究中的应用[J].南方文物,2011(4):116-124. 被引量:11
-
10袁靖.论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J].考古学报,1999(1):1-22. 被引量:108
引证文献15
-
1FENG GuangPing,LU HuaYu,ZHAO JianCheng,YANG YaChang,LI ChengSen,ZHAO ZhiJun,YUAN ShunQuan,BAO Yan,ZHONG Bei.Characterization and origin of charcoalified foxtail millet(Setaria italica) from the Chenyuan Site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n Shangluo, SE Shaanxi, China[J].科学通报,2013,58(S1):75-81. 被引量:2
-
2李友东.协作式农业文明产生的特定地理环境——黄河中下游农业文明起源地理背景比较初探[J].农业考古,2008(4):29-39. 被引量:1
-
3贾兵强.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农作物与农耕文明[J].农业考古,2010(1):20-24. 被引量:5
-
4付巧妹,靳松安,胡耀武,马钊,潘建才,王昌燧.河南淅川沟湾遗址农业发展方式和先民食物结构变化[J].科学通报,2010,55(7):589-595. 被引量:22
-
5何红中,惠富平.古粟(Setaria italica Beauv.)研究综述[J].中国粮油学报,2010,25(4):121-128. 被引量:7
-
6郭怡,胡耀武,朱俊英,周蜜,王昌燧,Michael P.RICHARDS.青龙泉遗址人和猪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41(1):52-60. 被引量:17
-
7李友东.时间秩序与大规模协作式农业文明的起源[J].社会科学,2013(1):156-166.
-
8陈明远,金岷彬.历史考古的新观点(之十) 甲骨文中的谷类及东西方谷物加工技术的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14(10):16-35. 被引量:2
-
9杜凯闯,王文静,吴克宁,查理思.河南仰韶村遗址原始农业活动研究[J].土壤,2018,50(4):832-840. 被引量:4
-
10戴玲玲,高江涛,胡耀武.几何形态测量和稳定同位素视角下河南下王岗遗址出土猪骨的相关研究[J].江汉考古,2019,0(6):125-135.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71
-
1董好胜,王琦,闫鹏,许艳丽,张薇,卢霖,董志强.乙矮合剂对谷子茎秆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23(6):181-189.
-
2郭荣臻.动物遗存视域下郑州地区史前农业演进过程研究[J].洛阳考古,2023(3):47-60.
-
3王永笛,蔡大伟.多维视角下的家猪起源与驯化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21(2):329-340.
-
4王万盈.2008年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述评[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2):123-129.
-
5田晓四,朱诚,孙智彬,水涛,黄蕴平,FLAD RowanK,李玉梅.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哺乳动物骨骼化石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J].科学通报,2010,55(34):3310-3319. 被引量:2
-
6郭怡,胡耀武,朱俊英,周蜜,王昌燧,Michael P.RICHARDS.青龙泉遗址人和猪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41(1):52-60. 被引量:17
-
7王育茜,张萍,靳桂云,靳松安.河南淅川沟湾遗址2007年度植物浮选结果与分析[J].四川文物,2011(2):80-92. 被引量:32
-
8王万盈,何维娜.2010年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述评[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2):117-124. 被引量:1
-
9闵祥鹏.数字农业防灾的组织架构与模式选择——基于河南省农业灾害历史与现状的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124-126. 被引量:2
-
10王星光.气候变化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早期稻作农业[J].中国农史,2011,30(3):3-12. 被引量:12
-
1钱芳.谈谈生物多样性[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2):81-82.
-
2齐德才.四平市水土流失危害及成因浅析[J].吉林水利,1990(8):13-15.
-
3李东鸿.核桃黑连年重发生的成因浅析[J].陕西农业科学,1996,42(1):38-39. 被引量:4
-
4杜复生,张广照.棉铃虫持续大暴发成因浅析[J].湖北植保,1997(6):12-13. 被引量:1
-
5田茂盛.玉米屯玉6号秃尖成因浅析[J].种子世界,2001(1):19-19.
-
6齐广,王云,陈申宽,刘玉良.农牧交错地带紫花苜蓿生产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6):657-660. 被引量:8
-
7周涌,汪德水.中国农牧交错带现状分析[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1999(1):18-20. 被引量:5
-
8马克平,钱迎倩.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8,4(1):95-99. 被引量:190
-
9黑龙江塔河发现原始野生大豆自然群落[J].农村科技开发,2005(9):44-44.
-
10徐友来.大气污染物成因浅析[J].华夏星火,2002(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