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0-121,共2页
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参考文献1
-
1尼尔·波兹曼著.《娱乐至死》第1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16-17、86-101、105-106、178,202、97,137、165、181-183页.
同被引文献26
-
1刘嫣.新时代科学无神论思想践行的基本理念与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21(2):20-27. 被引量:4
-
2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6(1):24-30. 被引量:1773
-
3路易.阿尔都塞,李迅.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J].当代电影,1987(3):100-112. 被引量:150
-
4孙玮.人类将会娱乐至死吗?——波兹曼《娱乐至死》引读[J].新闻记者,2005(10):64-67. 被引量:5
-
5胡疆锋,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6(4):87-92. 被引量:197
-
6李永健,刘欢,戚明.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易中天现象背后的原因探析[J].新闻记者,2007(2):23-26. 被引量:7
-
7陈力丹,阎伊默.新闻从业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J].新闻前哨,2007(7):86-88. 被引量:8
-
8张西民.《环球时报》:小报的轻灵,大报的魂魄.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OL],http://www.zjol.gore.cn/gb/node2/node26108/userobjectl5ai3478841.html[2009-11-7].
-
9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0-31.
-
10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
引证文献8
-
1张颖,伍斌.波兹曼“媒介即隐喻”理论的文化解读[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2(4):142-144. 被引量:2
-
2李伟,陈海博.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建设的路径探讨——以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为视角[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70-72. 被引量:1
-
3徐易.警惕大众传播业的娱乐至死[J].西部广播电视,2016,37(4):61-62.
-
4欧阳宏生,胡畔.媒介面具与受众认知[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74-80. 被引量:6
-
5陈康怡.融媒体视阈下“传播的AIE”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逻辑过程及创新发展路径探赜[J].科技传播,2021,13(3):122-124. 被引量:1
-
6王馨,檀思源,曲转.多模态话语视角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以“鼠鼠文学”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3,9(9):56-60.
-
7陈楠.西方电视媒体的“娱乐至死”[J].青春岁月,2013,0(10):159-159.
-
8张颖,伍斌.波兹曼“媒介即隐喻”理论的文化解读[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44-46.
二级引证文献10
-
1闫艾慧,潘子民,费声重.颈部矩形返折肌皮瓣一期下咽重建[J].中华肿瘤杂志,2000,22(1):85-85.
-
2袁宝成.中国入世后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城市技术监督,2000(7):6-7.
-
3操慧,夏迪鑫.从文件到新闻:新世纪以来《人民日报》五年规划报道的叙事策略[J].新闻界,2017(2):34-43. 被引量:4
-
4王婷.符号表意、身份建构与主体危机:网络视频直播用户的符号消费[J].文化与传播,2020,9(6):76-81.
-
5杨挺.基于媒介与文化的文艺理论课程之创意能力培养[J].传媒论坛,2021,4(3):116-117.
-
6钟文豪.媒介系统依赖理论视阈下新技术对文化的影响——古登堡印刷术出现意义的再思考[J].采写编,2023(1):98-100. 被引量:2
-
7唐延甜.新媒体对职业院校实践课程文化建设的影响[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3,36(4):88-90.
-
8李明德,邝岩.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舆情认知偏差:表征、成因与应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4(5):138-143. 被引量:8
-
9柴敏露,袁智忠.物性凸显与他者伦理转向——从抖音短视频的“面容”呈现说开来[J].天府新论,2024(4):147-154.
-
10王燕.大众文化存在的现实困境与消解[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5,21(2):15-18.
-
1姜华.关于电视成为文化问题的哲学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2(9):256-257.
-
2芮必峰.西方“媒介哲学”评介[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3(4):62-71. 被引量:5
-
3徐桂权,赵如涵.麦克卢汉百年诞辰研讨会在布鲁塞尔召开[J].国际新闻界,2011,33(12):66-66.
-
4张骋.麦克卢汉从现象学那里继承了什么——一种基于“媒介哲学”的思考与展望[J].当代文坛,2015(6):143-146. 被引量:5
-
5李兴亮.布尔迪厄的媒介哲学理论及借鉴价值[J].求索,2011(1):138-140.
-
6张国栋.电视新闻“两会”时政报道新观察——以《夏丹追新闻》等为例[J].新闻世界,2013(8):227-228.
-
7陈开举,张进.后现代文化娱乐化批判[J].哲学研究,2016(7):120-126. 被引量:7
-
8叶昌祥.“三严三实”再学习后感[J].资治文摘,2015,0(11):171-171.
-
9李佳.弱势群体的媒介表达与媒介素养[J].新闻世界,2010(7):190-191. 被引量:3
-
10王晶红,张骏德.谈灾难新闻中的情感因素与媒介表达——以5·12汶川地震为个案[J].新闻记者,2008(7):34-37.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