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玉米褐斑病在京郊夏玉米上发生及危害
被引量: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玉米褐斑病在京郊夏玉米上发生及危害金晓华何其明,徐泽海张永安(北京市植物保护站100029)(顺义县植物保护站)(通县植物保护站)北京地区自80年代中后期推广两茬平播,现每年夏平播玉米面积在250万亩左右,占全市玉米总面积的70%左右。由于多种因素影...
作者
金晓华
何其明
徐泽海
张永安
机构地区
北京市植物保护站
出处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46-47,共2页
Plant Protection
关键词
玉米
夏玉米
褐斑病
发生
危害
分类号
S435.131.4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9
引证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33
同被引文献
29
1
韩景红.
玉米褐斑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
.河南农业,2007(11):17-17.
被引量:6
2
李俊虎,姜兴印,王燕,戈大庆,聂乐兴,吴淑华.
戊唑醇不同处理方式对夏玉米褐斑病空间分布及产量影响[J]
.农药,2010,49(7):533-535.
被引量:8
3
侯金星.
玉米褐斑病的防治[J]
.北京农业,2005(5):37-37.
被引量:1
4
周正义,印天寿.
钾肥对水稻抗逆和增产的效果[J]
.安徽农业科学,1996,24(1):20-24.
被引量:11
5
沈光斌.
玉米褐斑病重发原因及防治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5):191-191.
被引量:10
6
孙炳剑,雷小天,袁虹霞,邢小萍,李洪连.
玉米褐斑病暴发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J]
.河南农业科学,2006,35(11):61-62.
被引量:21
7
李绍伟,李绍生,赵国建,李文仓,刘素玲.
2006年豫东地区玉米褐斑病大流行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
.中国种业,2007(7):46-47.
被引量:10
8
李洪连,徐敬友.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实习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9
Donald G White. Compendium of Corn Diseases (3^rd)[M]. APS Press, 1999.
10
王晓梅,臧东初,崔长军,王伯全,杨信东.
玉米锈病和小豆锈病的空间分布型研究[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7,29(5):488-490.
被引量:22
引证文献
9
1
李俊虎,姜兴印,王燕,戈大庆,聂乐兴,吴淑华.
戊唑醇不同处理方式对夏玉米褐斑病空间分布及产量影响[J]
.农药,2010,49(7):533-535.
被引量:8
2
孙炳剑,雷小天,袁虹霞,邢小萍,李洪连.
玉米褐斑病暴发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J]
.河南农业科学,2006,35(11):61-62.
被引量:21
3
孙炳剑,袁虹霞,邢小萍,李洪连.
不同玉米品种对褐斑病抗性的初步鉴定[J]
.玉米科学,2008,16(6):132-135.
被引量:4
4
李广领,吴艳兵,王建华,陈锡岭,梁军凤.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褐斑病的田间防效试验[J]
.西北农业学报,2009,18(2):280-282.
被引量:8
5
吴淑华,刘红,姜兴印,聂乐兴,李俊虎,王燕.
温度及杀菌剂对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萌发的影响[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2):169-174.
被引量:5
6
李俊虎,庞效花,金岩,姜兴印,戈大庆,王燕.
代森锰锌对高产夏玉米登海661褐斑病空间分布及产量影响[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2(2):172-178.
被引量:3
7
李俊虎,姜兴印,戈大庆,王燕,段强,王冲,鲍静.
三种杀菌剂对玉米褐斑病菌的毒力及田间控制作用[J]
.农药学学报,2011,13(3):253-260.
被引量:1
8
段显德,王晓梅,马腾达,杨信东.
玉米褐斑病空间分布型研究[J]
.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8(4):290-291.
被引量:2
9
温国昌,刘庆芳,李保军,贾建彬,张兰松.
氮钾肥对玉米褐斑病发生及产量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2018,22(4):47-50.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33
1
李俊虎,姜兴印,王燕,戈大庆,聂乐兴,吴淑华.
戊唑醇不同处理方式对夏玉米褐斑病空间分布及产量影响[J]
.农药,2010,49(7):533-535.
被引量:8
2
魏昕,王振华,张前进,张新.
河南省玉米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J]
.玉米科学,2010,18(2):136-141.
被引量:12
3
段鹏飞,刘天学,李潮海.
河南省玉米病害的发生特点和主推品种的田间抗性鉴定[J]
.玉米科学,2010,18(2):117-120.
被引量:6
4
冯艳梅.
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及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2008(9):84-84.
被引量:2
5
孙炳剑,袁虹霞,邢小萍,李洪连.
不同玉米品种对褐斑病抗性的初步鉴定[J]
.玉米科学,2008,16(6):132-135.
被引量:4
6
段鹏飞,刘天学,李潮海.
河南玉米叶斑病发生的区域特征[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4(2):196-201.
被引量:4
7
贺飞,秦小龙.
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0(11):175-175.
被引量:2
8
吴淑华,刘红,姜兴印,聂乐兴,李俊虎,王燕.
温度及杀菌剂对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萌发的影响[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2):169-174.
被引量:5
9
张海剑,侯廷荣,吴明泉,石洁,张老章.
玉米褐斑病药剂防治效果评价[J]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5):29-31.
被引量:5
10
李俊虎,庞效花,金岩,姜兴印,戈大庆,王燕.
代森锰锌对高产夏玉米登海661褐斑病空间分布及产量影响[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2(2):172-178.
被引量:3
1
金鑫.
玉米常见病害及防治[J]
.乡村科技,2014,5(1):17-17.
2
顾启花,周莉,李建军.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J]
.农技服务,2008,25(11):67-67.
被引量:3
3
孙海军.
东北地区马铃薯常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J]
.吉林农业,2016(8):92-92.
被引量:3
4
张玉松.
小麦吸浆虫的防治[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4):98-98.
5
黄孟海.
茄科蔬菜主要害虫的种类及综合防治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2015(3):130-130.
6
尹仁国.
蔬菜地空心莲子草的发生及危害[J]
.杂草科学,1992,10(1):13-13.
被引量:10
7
李兴东,姚焕钊,张富荣,王立光.
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病发生危害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J]
.农技服务,2016,33(15):70-71.
被引量:6
8
冯杜方,宋枫.
老菜田谨防根结线虫病[J]
.农家参谋,2001(11).
9
王兴录,赵立华,李玉文,李孝军.
玉米田杂草发生与防除[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5,17(A01):23-25.
10
朱建中,张喜玲.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防治[J]
.种业导刊,2012(1):20-21.
植物保护
1994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