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
被引量:6
出处
《中国远程教育》
北大核心
2005年第04S期49-51,共3页
Chines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二级参考文献23
1 ValarieAZeithaml.MaryJoBitnet,SERVICES MARKETING (英文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78-86.
2 Robert Johnston, 1995, The Zone of Tolerance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 Transactions and Satisfaction with the Overall Service Internation ,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Vol.6, No.2.
3 Parasuraman, Valarie A.Zeithaml, Lenard L.Berry, 1994, Alternative Scales for Measuring Sevice Quality: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Based on Psychometric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 Journal of Retziling, Vol.70,No.3, 201-230.
4 A.Parasuraman, Leonard L.Berry, Valarie A.Zeithaml, 1991, Refinement and Reassessment of the Servqual Scale, Journal of Retailing, Vol.67, No.2, 420-448.
5 Parasuraman, Valarie A. Zeianml, Leonard L.Berry, 1988, SERVQUAL;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ing, Vol.64, No. I.
6 LoenG Schiffman.LeslieLazarKanuk,《Consumer Behavior(5thEdition)》[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 杰姆‘G·巴诺斯.《客户关系管理成功奥秘—感知顾客》[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8 戈登‘福克塞尔 罗纳德‘戈德史密斯 斯蒂芬·布朗.《市场营销中的消费者心理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9 戴维·刘易斯 达瑞恩·布里格.《新消费者理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10 G·配里切利.《服务营销学》[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共引文献106
1 姜婷婷,傅诗婷.人本视角下的数字记忆:“人—记忆—技术”三位一体理论框架构建与启示[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22,48(5):103-115. 被引量:12
2 刘玲.网络营销环境下的顾客忠诚度管理[J] .农业网络信息,2009(2):70-72. 被引量:14
3 陈兰钦.试析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58-60. 被引量:3
4 高海媚,彭春林.图书馆数字化与现代化服务[J]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58-61. 被引量:1
5 杨品林.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新型营销模式顾客满意度研究[J] .价格月刊,2014(4):62-65. 被引量:3
6 张月莉,王方华,过聚荣.E-忠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市场营销导刊,2007,0(Z1):34-37. 被引量:14
7 陈文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及发展趋势[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181-183. 被引量:4
8 任似娅.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管理创新原则思考[J] .现代情报,2004,24(9):107-108. 被引量:3
9 唐定海.网络参考咨询服务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6(11):86-88. 被引量:4
10 邱燕燕.基于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J] .图书馆论坛,2004,24(5):152-154. 被引量:44
同被引文献32
1 马晓梅.试论电大系统生源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7(2):59-60. 被引量:1
2 于云秀.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的质量保证[J] .中国远程教育,2004(10S):12-16. 被引量:83
3 南国农.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中国之路[J] .中国远程教育,2005(02S):5-8. 被引量:70
4 刘黛琳.比dot-com消失得还要快[J] .中国远程教育,2005(02S):23-25. 被引量:3
5 冯琳,曹凤余.在国际视野中观照远程教育的本土进程——第四次“中国远程教育学术圆桌”综述[J] .中国远程教育,2005(01S):5-12. 被引量:5
6 顾明远.全球化视野中的远程教育[J] .中国远程教育,2005(01S):13-15. 被引量:20
7 张伟远,黄锡楠.远程高等教育的合作办学:香港公开大学的实践[J] .中国远程教育,2005(01S):54-58. 被引量:5
8 丁兴富.两份政协提案不同思路争议[J] .中国远程教育,2005(03X):32-35. 被引量:2
9 丁兴富.论对网络远程教育质量观的挑战——“远程教育质量保证及质量评估与认证国际比较研究”成果(3)[J] .中国远程教育,2005(04S):12-17. 被引量:17
10 程星.美国远程教育的前车之鉴[J] .中国远程教育,2005(04S):72-75.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6
1 孙久山,贺松.关于中国远程教育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7,23(1):5-10. 被引量:4
2 吕会喜.对市级电大电子阅览室与资料室建设的思考[J] .山东电大学报,2006(3):63-64.
3 余善云.论中国电大远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 .开放教育研究,2006,12(5):24-27. 被引量:7
4 黄小云,杜侦.当前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5(1):63-66. 被引量:2
5 夏茵.我国电大计划内学历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分析——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的研究[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17-121.
6 魏顺平,张少刚.电大高等教育学生数量变化特点与预测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23(2):27-32.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20
1 夏良玉.关于我国电大教育立法的研究[J]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1-7. 被引量:6
2 马晓梅.试论电大系统生源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7(2):59-60. 被引量:1
3 李凤岐.自主创新: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7(2):99-102.
4 陈丹.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双主体的办学模式——对电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8):8-9. 被引量:4
5 姜晓宇.教学质量内驱力的科学经费分配模式探讨[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25(5):153-160. 被引量:2
6 高晓盈.对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11):17-18.
7 刘建荣.对电大开放教育招生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10(9):73-74. 被引量:5
8 陈晖.提高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深度思考[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5):8-9. 被引量:1
9 李金东,王莹,王海兰.继续教育成果认定和转换制度研究——继续教育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视角[J] .物流技术,2011,30(11):156-160. 被引量:1
10 陈桂兴,杜俊.终身教育理念下地方电大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并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2(3):10-11. 被引量:4
1 2003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J] .中国远程教育,2004(05S):51-53. 被引量:1
2 2008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J] .中国远程教育,2009(7):56-59. 被引量:11
3 2009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J] .中国远程教育,2010(5):51-54. 被引量:10
4 2005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J] .中国远程教育,2006(05S):52-54. 被引量:5
5 2007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J] .中国远程教育,2008(7):62-65. 被引量:11
6 2006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J] .中国远程教育,2007(03S):55-58. 被引量:9
7 2010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J] .中国远程教育,2011(5):72-76. 被引量:21
8 2001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J] .中国远程教育,2002(6):31-33. 被引量:6
9 1995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J] .中国远程教育,1996(7):16-18.
10 1996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J] .中国远程教育,1997(4):3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