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劳动保护》
2005年第4期20-21,共2页
Labour Protection
同被引文献9
-
1倪金玲,何苏敏.应用类比法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适用性探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6,19(4):246-247. 被引量:16
-
2陈彬,王宏峰,刘文占,李岩松,刘佳,金东.3种监测方式在职业病危害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7,6(1):55-56. 被引量:1
-
3蒋军成,郭振龙.工业装置安全卫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
4..新华社.我国职业病现状分析(上)[M/OL]..http://www.pharmnet.com.cn/conf/news/actioncgi?f=page_1_&t=page_1_&id=43682,,2005,4..
-
5李涛,张敏.我国职业病防治形势及其对策[C]//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首届年会暨职业安全健康论坛论文集,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首届年会暨职业安全健康论坛,重庆: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4.
-
6《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教育读本》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
7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M].3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
8华建林,徐仕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M].北京: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5.
-
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2.
二级引证文献6
-
1代利凤.倡导体面劳动 驱散职业阴霾——关注职业病的一个新视角[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5(6):19-20. 被引量:1
-
2王添琦,李月红,郭茹,朱富强,杨晓凌,董庆鹏.国内工作场所空气中金属及其化合物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24(12):1823-1824. 被引量:5
-
3李茂琴.职业病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5):157-157. 被引量:1
-
4王维,李建东.GM(1,1)灰色模型在职业病发病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30(6):920-922. 被引量:3
-
5李怡,张华东.改良灰色模型在职业病发病趋势上预测的分析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5,31(8):630-634. 被引量:3
-
6杨珊,明俊桦,周智勇.基于改进的非线性GM(1,1)模型的职业病预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14(1):111-116. 被引量:2
-
1王海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党政一把手离任审计[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2):161-162.
-
2张国东.伊通县考察干部德行体现“三性”[J].新长征,2014(2):45-45.
-
3吕满霞,张玲,林芷桑,王泽琪,黄晓翠,谢胡稀.甜玉米双酶酶解取汁工艺优化[J].食品与机械,2017,33(1):188-192. 被引量:7
-
4秦彪生.略论干部德的评价标准[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12(5):14-16. 被引量:3
-
5施倚.职业危害评价包括哪些要求?[J].劳动保护,2012(12):109-109.
-
6唐正祥.社会危害评价的博弈分析[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6,28(3):15-22. 被引量:1
-
7唐莹莹.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质量和实效评价内容及指标[J].人大研究,2014(11):12-14. 被引量:1
-
8李小利.从迁徙自由谈我国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7(5):529-530.
-
9群众公认取代上级评价 蒙川浙才是中组部真正的“试验田”[J].领导决策信息,2006,0(11):14-14.
-
10燕化公司物装中心 组织学习《安全生产法》 增强职工保护意识[J].工会博览,2002,0(22):6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