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阐释”的张力——论伯格曼电影中的重复场景
被引量:1
Pulling Force of the "Double Expounding"
出处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2-74,共3页
Southe1rn Cultural Forum
参考文献2
-
1伯格曼.《伯格曼论电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73页.
-
2Elsie Walker:An'Incorrigible Music' : Ingmar Bergman's Autumn Sonata, http ://www.kinema.uwaterloo.ca/walkr 002.htm.
-
1刘华.生存的悖论:言语与沉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3):163-167.
-
2夏葆元.中篇小说《假面》[J].上海文学,2014(2).
-
3柏邦妮.假面[J].文苑,2007(11):32-34.
-
4张海欣.伯格曼电影中的“信仰”与“孤独”[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8(5):59-61.
-
5程鲲.解读伯格曼电影《沉默》中的人物关系[J].电影文学,2010(14):77-79.
-
6李芳.蒙古族民间童话“狠心的父亲”的双重阐释[J].昆明学院学报,2014,36(4):6-9.
-
7宋美琼.由《谈一封被窃的信》到《蝴蝶君》:对黄哲伦作品的拉康式解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49-51.
-
8玛里琳·约翰斯·布莱克韦尔,李镇(译).危机中的文化:女性主义批评的思考与伯格曼电影[J].世界电影,2008(1):32-38. 被引量:1
-
9蒙金含,胡旭.文学脸谱与历史真容:陶诗自传形象的双重阐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8(1):200-204.
-
10伯吉塔.斯蒂恩.英格玛·伯格曼:从叛逆到偶像——一个观众接受研究(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07,29(5):38-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