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05S期30-31,共2页
Statistics & Decision
基金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202007)
石家庄经济学院科研项目(200201)资助。
同被引文献100
-
1唐永顺,张二勋.生态城市评价模型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生态经济,2004,20(S1):251-255. 被引量:5
-
2王虹,黄献林.马鞍山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49-51. 被引量:3
-
3李康.生态文明与城市生态化[J].城市发展研究,2004,11(5):55-59. 被引量:6
-
4程毛林.城市生态化状况的协调性评价[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24(1):27-31. 被引量:4
-
5曾勇,沈根祥,黄沈发,王敏.上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2):208-212. 被引量:96
-
6都沁军,田亚明.河北省城市化发展现状与政策选择[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28(2):154-158. 被引量:2
-
7李秀珍,肖笃宁.城市的景观生态学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8(2):26-30. 被引量:141
-
8彭建,王仰麟,景娟,宋治清,韩荡.城市景观功能的区域协调规划——以深圳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5,25(7):1714-1719. 被引量:33
-
9吴琼,王如松,李宏卿,徐晓波.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05,25(8):2090-2095. 被引量:290
-
10邓小文,孙贻超,韩士杰.城市生态用地分类及其规划的一般原则[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0):2003-2006. 被引量:113
引证文献8
-
1都沁军.河北省城市生态化的分类与调控[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28(6):706-710. 被引量:2
-
2甘健胜.区域社会生态环境状况聚类分析模型及其应用——以福建九个设区市辖区为例[J].东南学术,2006(4):98-103. 被引量:2
-
3丁兆运,唐承佳.中小型城市生态化进程初步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07,24(5):94-96. 被引量:1
-
4王云才,石忆邵,陈田.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对比与创新研究[J].城市问题,2007(12):17-21. 被引量:27
-
5郭珉媛.1999年以来国内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J].前沿,2010(23):142-145. 被引量:6
-
6齐心.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3,29(12):182-186. 被引量:34
-
7郭显超,张俊良.人口城市化的均衡发展状况研究——以北上广为例[J].生态经济,2016,32(12):23-27. 被引量:1
-
8刘晨跃,董天丹,胡昕昱.中国首位城市现代化与生态化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分析[J].资源与产业,2023,25(5):10-21.
二级引证文献72
-
1宗立成.设计为未来:绿色设计研究现状与进展[J].包装工程,2023,44(S02):174-180. 被引量:3
-
2潘雄锋,马运来.城市创新生态评价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2):7-11. 被引量:6
-
3王汝发.基于模糊分析的生态城市评价模型[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2):34-36. 被引量:3
-
4王云才,胡玎,李文敏.宏观生态实现之微观途径——生态文明倡议下风景园林发展的新使命[J].中国园林,2009,25(1):41-45. 被引量:13
-
5王云才,刘悦来.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规划的空间模式应用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9):819-824. 被引量:24
-
6张晓瑞,周国艳.城乡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和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630-16631. 被引量:7
-
7邱少俊,陆枭麟,胡远航.城市社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河南科学,2010,28(5):612-616. 被引量:4
-
8宋倩,陈来.屙陛识别模型在生态城市评价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下旬),2010(7):35-36.
-
9许尔君.城市生态化机制构建路径[J].中国住宅设施,2010(8):42-45. 被引量:1
-
10文枫,高成全,王兆林.生态综合指数在城市生态评价中的应用——以重庆市为例[J].创新,2010,4(5):97-100. 被引量:4
-
1张明芳,陈涛.关于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的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12):154-157. 被引量:8
-
2对《中国国家级陆地自然保护区分布及其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一文中若干问题的讨论[J].生物多样性,2013,21(6).
-
3LeonLiegel,DavidPilz,Tom Love,Eric Jones,裴晓菲.人与生物圈蘑菇研究中生物学、社会经济学与管理方法的结合及结论[J].人类环境杂志,1998(9):26-33.
-
4黎武成.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26(4):44-45.
-
5周俐萍.浅析生态观引入金融环境管理的客观性[J].商场现代化,2007(09X):379-380.
-
6靳晶.全球化下宏观金融理论研究的新方法[J].商情,2013(42):65-65.
-
7苏.威廉姆斯,哈米德.本.萨里.阿拉伯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扭转滑坡的趋势[J].科技潮,1999(8):99-99.
-
8王献溥,于顺利,王宗帅.论生物圈保护区基本含义的发展和深化[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0,0(2):1-4. 被引量:31
-
9姚瑶.黑龙江省煤化工行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初步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28(1):57-57. 被引量:1
-
10沈贵平.从国外经验谈我国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J].中国西部科技,2009,8(8):42-43. 被引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