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8-102,共5页
共引文献37
-
1张晓晴.从审美主体到历史主体——论共和国成立前后的汪曾祺(1948—1962)[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0(2):341-357.
-
2李春秋.汪曾祺40年代小说风格成因探究[J].长城,2012(12):20-21.
-
3陈凤.路遥笔下孙少平形象浅析[J].长城,2012(12):22-23.
-
4杨文忠.路翎心灵冲突下的叙述原则[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67-70.
-
5张永杰.生命体验与故乡书写——汪曾祺笔下的昆明记忆解读之一[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25(4):48-51. 被引量:1
-
6吴迎君.汪曾祺的现代主义面孔[J].当代文坛,2006(6):59-62. 被引量:3
-
7杨绍军.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及其外来影响——以《复仇》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07(3):137-140. 被引量:1
-
8江河.汪曾祺小说语言特征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10):58-61. 被引量:3
-
9肖利庆.《复仇》:精神的变形与灵魂的蜕变——汪曾祺早期小说《复仇》解读[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9(1):106-107. 被引量:1
-
10张永蕾.论汪曾祺与池莉小说的审美异趣——以《大淖记事》和《烦恼人生》为例[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14(2):74-77.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46
-
1吴锡民.“意识流”流入中国现代文坛论[J].外国文学研究,2002,24(4):110-115. 被引量:8
-
2席建彬.回归与拯救——论汪曾祺小说的童年视角[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44(2):98-99. 被引量:6
-
3摩罗.悲剧意积的压抑与觉醒──汪曾祺小说论[J].小说评论,1997(5):28-35. 被引量:17
-
4摩罗.悲剧意识的压抑与觉醒[J].当代作家评论,1997(5):3-13. 被引量:10
-
5摩罗.末世的温馨──汪曾祺创作论[J].当代作家评论,1996(5):33-44. 被引量:41
-
6杨剑龙.恋乡的歌者——沈从文和汪曾祺小说之比较[J].小说评论,1996(2):53-57. 被引量:5
-
7李国涛.汪曾祺小说文体描述[J].文学评论,1987(4):56-64. 被引量:11
-
8汪曾祺.我是一个中国人——散步随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3):7-9. 被引量:13
-
9刘锡诚.试论汪曾祺小说的美学追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3):10-17. 被引量:9
-
10夏逸陶.忧郁空灵与明朗洒脱——沈从文、汪曾祺小说文体比较[J].中国文学研究,1990(4):75-80. 被引量:15
-
1李婷.论汪曾祺的意识流小说[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4,0(2):59-62.
-
2贺敏.家的覆灭与启蒙的神话——从《寒夜》看巴金对“五四”精神的反思[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6(4):49-51.
-
3孙会平.从《大淖纪事》看汪曾祺小说中的儒家思想[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3):119-121. 被引量:1
-
4韦耀.论《尘埃落定》的象征意蕴[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09(10):46-46.
-
5熊召政.桃花夫人记[J].中国政协,2012(11):76-77.
-
6张凡.散文三章[J].草地,2006(4):69-72.
-
7吴轩.咱哥俩[J].北京教育(德育),2011,0(2):53-53.
-
8沉石.边城归来话边城[J].草地,2010(3):56-58.
-
9震杳.北方以北[J].岁月(原创),2014(8):88-88.
-
10沈秀英,王青.也谈“污浊何以成圣洁”——兼与王澄霞先生商榷[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3):52-5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