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0-53,共4页
同被引文献47
-
1何西来.文学鉴赏中的地域文化因素[J].文艺研究,1999(3):50-56. 被引量:25
-
2任广田.陕西地区现代文学发展概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7(4):121-123. 被引量:4
-
3孙豹隐.繁荣陕西长篇小说创作放谈[J].小说评论,1995(6):73-77. 被引量:2
-
4陈忠实.关于陕西长篇小说创作的回顾与展望[J].小说评论,1995(4):32-36. 被引量:5
-
5王愚.文学重镇的风采——本世纪五六十年代陕西文学扫描[J].小说评论,1994(5):83-85. 被引量:2
-
6刘小新.大同诗学想象与地方知识的建构——华文文学研究的两种路径及其整合[J].东南学术,2004(3):136-140. 被引量:7
-
7邰科祥.贾平凹与“当代商洛作家群”的相互影响及其启示[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8(3):7-11. 被引量:2
-
8余岱宗.“红色创业史”与革命新人的形象特征——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题材小说为中心[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2):13-21. 被引量:16
-
9盛晓明.地方性知识的构造[J].哲学研究,2000(12):36-44. 被引量:327
-
10邓伟.地域文化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的另一思路[J].文艺理论研究,2006(4):116-120.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8
-
1朱竑,封丹,王彬.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地理研究的新趋势[J].人文地理,2008,23(2):6-10. 被引量:32
-
2朱竑,林婕,魏雷.从百期《人文地理》看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脉络[J].人文地理,2009,24(5):13-20. 被引量:17
-
3张晓虹,郑端.21世纪的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J].音乐研究,2011(3):19-24. 被引量:5
-
4赵林.地方知识与文化形构——20世纪陕西文学、区域文化研究的一种思路[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1):72-79. 被引量:1
-
5翁时秀.“想象的地理”与文学文本的地理学解读——基于知识脉络的一个审视[J].人文地理,2014,29(3):44-49. 被引量:14
-
6陈晓辉.当代陕西文学的地理位移[J].小说评论,2015(5):202-207.
-
7张晓.三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析[J].北方文学,2019,0(17):192-193.
-
8许源,陶卓民,荣慧芳.庐山诗词中典型景观时空特征及旅游审美研究[J].旅游学刊,2022,37(5):57-68. 被引量:8
-
1赵明河.“一切书都是帮你思想的……”[J].图书馆杂志,2012,31(4):105-107.
-
2张焰铎.风花雪月与神仙聚会[J].华夏地理,1991,0(2):9-14.
-
3冉淮舟.文学工作者的劳动模范[J].博览群书,2008(6):75-77.
-
4盛中波.酷似“庄稼人”的作家柳青[J].兰台内外,2008(1):59-59.
-
5王宝成.二访柳青[J].延河,2003,0(5):18-23.
-
6温宗军.柳青现象:两极的批评及其反思[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6,18(4):39-43. 被引量:2
-
7星海.柳青──新闻工作者的一面镜子[J].今传媒,2001,11(3):42-43.
-
8黎洪.道德文章 光照江淮——沉痛悼念施培毅同志[J].江淮文史,2003(2):72-93.
-
9王民权.大名垂宇宙 宿档证英才——西安市档案馆发现柳青高中学籍档案[J].陕西档案,2003(5):35-35.
-
10桑元辅.我两次看到日军“慰安妇”[J].铁军,2014(7):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