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味觉隐喻化的认知结构及语义特征
被引量:
19
The Cognitive Structures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Taste Metaphor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从味觉与其他感觉移位和味觉词与其他词组合两个视角,分析了味觉隐喻化的认知结构和语义特征。
作者
李金兰
机构地区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6-58,共3页
Rhetoric Learning
关键词
语义特征
认知结构
隐喻化
味觉
视角
分类号
H0 [语言文字—语言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97
同被引文献
109
引证文献
19
二级引证文献
32
参考文献
5
1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
胡壮辟.认知隐喻学【M】.北京大学教育出版社,2004..
3
卡罗琳·考斯梅尔.味觉【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
4
斯威彻尔.从语源学到语用学:语义结构的隐喻和文化内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美]JohnB Best 黄希庭主译.认知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共引文献
97
1
李佐文,叶慧君.
跨联现象与认知推理[J]
.外语研究,2004,21(5):40-44.
被引量:8
2
赵德远.
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哲学思考[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4(1):27-31.
被引量:25
3
李卡宁.
关联理论对解释语言交际的几点贡献[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26(2):96-99.
被引量:2
4
张有军.
语言意义及其认知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151-153.
被引量:2
5
杨秀杰.
隐喻及其分类新论[J]
.外语学刊,2005(3):41-45.
被引量:36
6
张玲玲.
隐喻的认知本质及其文化阐释[J]
.洛阳大学学报,2005,20(3):46-47.
被引量:1
7
龚红旗,李丽华.
论英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语境创设功能[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4):97-97.
被引量:4
8
李航.
图式与外语阅读理解[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12):172-175.
被引量:2
9
余金枝.
湘西矮寨苗语四音格词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3):104-111.
被引量:4
10
杨春宇,何荥,陈仲林.
视知觉及认知心理与夜景照明[J]
.灯与照明,2006,30(3):7-12.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109
1
梁晓蕾.
中日颜色词“青”语义对比[J]
.汉字文化,2023(4):28-30.
被引量:1
2
王雅萍.
汉语“酸”味觉概念隐喻的分析[J]
.汉字文化,2019,0(24):20-21.
被引量:4
3
刘珍.
感官形容词词义演变分析[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4,26(2):97-101.
被引量:6
4
刘一双.
中韩味觉词对比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S2):278-281.
被引量:4
5
He Ziran,Yu Guodongp.
Jef Verschueren: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A Review Article[J]
.现代外语,1999,22(4):428-428.
被引量:566
6
江宇应.
一部值得推荐的好工具书——评介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J]
.外国语,1984,7(1):44-47.
被引量:6
7
张韶岩.
日汉语基本味觉词引申义之比较[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2(6):35-38.
被引量:15
8
项开喜.
事物的突显性与标记词“大”[J]
.汉语学习,1998(1):12-16.
被引量:52
9
姜运开,王玉堂.
蔑■、■甘释[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10(2):93-94.
被引量:2
10
錢锺书.
通感[J]
.文学评论,1962(1):13-17.
被引量:118
引证文献
19
1
陈洁.
“草根文化”元素运用下的广告创意[J]
.作家,2011(6):253-254.
2
杨洋,董方峰.
对汉语基本味觉词“苦”的认知语用分析[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6(11):60-62.
被引量:5
3
刘洋.
浅议草根文化[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8-49.
被引量:7
4
姜晓.
汉语味觉词研究综述[J]
.社会科学家,2010,25(3):158-161.
被引量:7
5
王静.
汉日基本味觉形容词的隐喻现象对比研究——以汉日甜味词为例[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1):49-56.
被引量:3
6
李云霞.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味觉词的对比分析[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20(6):66-68.
被引量:2
7
林炳华.
浅析《武林外传》中的草根意识[J]
.群文天地(下半月),2011(8):32-32.
8
齐文茜.
英汉语“耳”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4):33-37.
被引量:4
9
任怡菲.
味觉词“酸、甜、辣”通感隐喻式的词义引申路径研究[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12):167-168.
被引量:2
10
吕伯宁.
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考察下的“苦”之义项分析[J]
.海外华文教育,2017(3):308-32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32
1
徐雅,马超.
浅谈汉·韩味觉词派生意思及惯用表达对比运用教学分析——以“甜、苦、辣、酸、咸”为中心[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9,0(11):193-194.
被引量:2
2
陈哲卿,王婀娜.
汉语味觉词“甜”词义扩展研究[J]
.汉字文化,2024(4):19-21.
3
臧家楠.
汉俄语味觉词“辣”与“острый”对比分析[J]
.汉字文化,2020(2):10-11.
被引量:2
4
姜玮.
草根的时代[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20):49-49.
被引量:1
5
王银平.
英汉味觉词“苦”的认知隐喻[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6):53-56.
被引量:6
6
林霁月.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特点与发展趋向[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183-184.
被引量:2
7
孙俏.
枣庄方言味觉词初探[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1(12):79-80.
被引量:1
8
张俊惠.
电子媒介与草根文化盛行的背后[J]
.新闻世界,2011(11):83-84.
9
杨蕾.
对外汉语“味觉词”教学[J]
.北方文学(下),2012(8):167-168.
被引量:1
10
黄平.
从认知语言学看日语味觉形容词「甘い」的多义性[J]
.科技视界,2013(12):93-93.
1
高志武.
汉语味觉词“甜”“苦”的隐喻对比研究[J]
.考试周刊,2014,0(102):19-21.
被引量:1
2
徐小佳,许曦明.
汉英“酸”味觉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9(2):103-106.
被引量:5
3
刘斌,朱宁.
一词多义与英语词汇教学[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8):252-254.
被引量:2
4
田静.
基于小学语文隐喻化阅读教学的反思[J]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2(12):11-12.
5
黄存芳.
"互文"浅析[J]
.群文天地(下半月),2013(3):107-107.
6
王凤,程杰.
隐喻化,象似性和任意性[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4):82-84.
被引量:2
7
鞠晶.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修辞中的表达与接受[J]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4(3):65-67.
被引量:2
8
庞晓红.
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手”隐喻[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9(2):140-141.
9
单新荣.
人体场所隐喻化认知特点[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4):153-153.
10
周德艳.
从隐喻的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师的形象[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4):140-144.
被引量:1
修辞学习
2005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