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左传》中率领义“以”的语法化程度
被引量:
1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上古汉语里,“以”是个出现频率极高的常用虚词,其主要功能是作介词和连词。据笔者对上古最具代表性的语料——《左传》的考察,“以”共出现了3387次,其中介词2153次,连词1199次,而动词只有28次。动词主要表示“依靠,使用”或“认为”之义,
作者
赵大明
机构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6-231,共6页
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关键词
《左传》
“以”
语法化
义
出现频率
主要功能
“认为”
代表性
上古
连词
介词
动词
语里
语料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059
同被引文献
99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17
参考文献
8
1
于智荣.
这种“以”字是动词,不是介词——试论表“率领”义的“以”字的词性[J]
.朝阳师专学报,1995,14(1):26-32.
被引量:1
2
胡安顺.
“以”、“帅”的带领意义异同辨[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0(4):145-149.
被引量:3
3
于智荣.
上古典籍中表“率领”诸义的“以”字不是介词[J]
.语文研究,2002(2):33-37.
被引量:4
4
郭锡良.
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J]
.古汉语研究,1998(1):1-5.
被引量:109
5
胡安顺.
“以”的“率领”、“执拿”意义及其动词性质[J]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0(1):71-74.
被引量:4
6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
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
.中国语文,1995(3):161-169.
被引量:548
7
于智荣.
从甲骨文“以”字字形及用例看古籍中表“率领”义“以”字的词性[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19(6):48-51.
被引量:2
8
沈家煊.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
.当代语言学,1998(3):41-46.
被引量:496
二级参考文献
3
1
郭锡良.
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J]
.古汉语研究,1998(1):1-5.
被引量:109
2
李国正.
说“”[J]
.古汉语研究,1998(1):30-36.
被引量:3
3
胡安顺.
“以”的“率领”、“执拿”意义及其动词性质[J]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0(1):71-74.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1059
1
胡朗.
让步标记“当然”的形成及其动因机制[J]
.语言历史论丛,2020(2):227-239.
2
陈勇,魏佳芸.
“一头……一头……”的构式化历程、诱因及机制[J]
.语言与翻译,2021(2):9-13.
被引量:2
3
史文磊.
关于语法化及语法性的思考[J]
.东方语言学,2021(1):25-54.
4
邵琛欣.
汉语工具介词的语法化路径及其类型学意义[J]
.语言学论丛,2019(2):17-47.
5
王金海,陈正武.
汉语近义组织量词的构式搭配及构式化路径分析[J]
.语言学研究,2024(1):133-149.
6
王莹.
动词“以为”的来源和形成[J]
.历史语言学研究,2021(2):187-199.
7
叶雯雯,李小军.
“等”“待”连词用法探源[J]
.历史语言学研究,2021(1):179-189.
8
姜南.
古汉语“所V”结构的转型发展[J]
.历史语言学研究,2021(1):139-149.
9
景高娃.
新乡方言的完结体标记“罢”及其语法化路径——兼论完结>经历的扩展[J]
.语言研究集刊,2022(1):262-279.
10
刘一梦.
“花呗”诱发的“呗”系列词演化研究[J]
.语言研究集刊,2021(1):120-132.
同被引文献
99
1
董学军.
汉语词汇语法化原因探析[J]
.台州学院学报,2003,25(4):47-49.
被引量:7
2
巴丹.
极性程度副词“极其”与“极为”[J]
.汉语学报,2011(2):78-85.
被引量:11
3
刘华丽.
近代汉语双音节情态副词“X好”历时生成分析[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S2):46-54.
被引量:6
4
沈家煊.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
.当代语言学,1998(3):41-46.
被引量:496
5
郭锡良.
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J]
.古汉语研究,1998(1):1-5.
被引量:109
6
姚振武.
“以为”的形成及相关问题[J]
.古汉语研究,1997(3):25-32.
被引量:18
7
于江.
虚词“与、及、并、和”的历史发展[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1):34-40.
被引量:14
8
张谊生.
副词的篇章连接功能[J]
.语言研究,1996,16(1):130-140.
被引量:115
9
金昌吉.
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J]
.汉语学习,1996(2):13-18.
被引量:38
10
吴中伟.
关联副词在周遍性主语之前[J]
.汉语学习,1995(3):30-31.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11
1
王莹.
动词“以为”的来源和形成[J]
.历史语言学研究,2021(2):187-199.
2
杨青.
浅谈“因而”的成词过程[J]
.科教文汇,2008(33):248-248.
被引量:3
3
蔡冰.
新兴程度副词“狂”的语法化程度[J]
.语言科学,2010,9(6):599-606.
被引量:10
4
陈衡.
同义程度副词“尤其”与“尤为”辨析[J]
.汉语学习,2014(1):75-82.
被引量:1
5
张萍.
论古汉语介词“以”的基本功能——伴随格[J]
.励耘语言学刊,2014(2):134-147.
被引量:1
6
熊晨晨.
《左传》中“以”字用法研究综述——兼谈“以”字的语法化及其结构的词汇化现象[J]
.泰山学院学报,2017,39(5):63-70.
7
蔡云霞,戴清娥.
英语介词down的语法化和去语法化研究[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8,0(2):18-20.
8
李小军.
试论汉语伴随格介词向工具格介词的演变[J]
.当代语言学,2022,24(1):19-39.
被引量:1
9
杨怀文.
前置性评注副词虚化程度的历时考察[J]
.大连大学学报,2021,42(6):82-87.
10
李潇辰.
语义演变的词汇语用机制研究:以“所以”为例[J]
.外语学刊,2023(4):16-2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7
1
邵琛欣.
汉语工具介词的语法化路径及其类型学意义[J]
.语言学论丛,2019(2):17-47.
2
玄玥,李多.
新兴程度表达方式的两种形成机制[J]
.语言研究集刊,2020(1):154-172.
被引量:1
3
李小军,高雅.
形容词演变为程度副词的路径和机制[J]
.南开语言学刊,2022(1):63-71.
被引量:2
4
姜磊.
“而”字研究综述[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350-350.
被引量:3
5
张挺,魏晖.
媒介与语言:网络传播对当代社会语言生活影响之考察[J]
.广西社会科学,2012(1):166-169.
被引量:4
6
刘萍.
“从而”的词汇化及其成因机制[J]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2(1):73-75.
7
周瑜,杨洋.
“V+腾”结构的词汇化与语法化分析[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4(3):15-17.
8
曾希.
关于因果连词“因而”和“所以”的使用频率研究[J]
.语文学刊,2016,36(18):20-23.
被引量:1
9
朱磊.
新兴程度副词及其功能拓展研究综述[J]
.汉语学习,2017(4):53-61.
被引量:5
10
刘剑辉,刘芬.
英汉情感强化副词研究现状与分析[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6):121-128.
被引量:3
1
陈发喜.
甲骨文“其”字论析[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9(3):77-79.
被引量:4
2
陈伟.
读清华简《系年》札记[J]
.江汉考古,2012(3):117-120.
被引量:14
3
杨逢彬.
运用语法训释甲骨文字词义的几点心得[J]
.中国文字研究,2007(1):138-147.
4
覃觅.
《诗经》“以”字的用法考察[J]
.百色学院学报,2010,23(5):94-99.
5
张玉金.
也论殷墟甲骨刻辞中“暨”的词性[J]
.殷都学刊,2004,25(2):1-5.
被引量:7
6
武振玉.
两周金文“及”字用法试论[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51-154.
被引量:4
7
湛琴.
也谈《左传》中的“乃”[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6(1):104-104.
8
龙国富,叶桂郴.
中古译经中的假设语气助词"时"[J]
.古汉语研究,2005(1):74-78.
被引量:17
9
李如龙.
孔子思想下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的双向阐释——以《论语》为中心的探讨[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8(2):35-39.
10
杨逢彬.
殷墟甲骨刻辞中“以”“比”非连词说[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55(1):95-97.
被引量:2
中国语文
2005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