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的语言性
出处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7-108,共2页
Changbai Journal
参考文献3
-
1伽达默尔著 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
-
3徐友渔.语言与哲学[M].上海:三联书店,1996..
共引文献577
-
1尧新瑜.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面临的理论整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8):52-55. 被引量:4
-
2周茜蓉.创造生活: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J].江西社会科学,2004,24(7):78-81. 被引量:1
-
3詹世友.论理论性教化[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4):1-8. 被引量:1
-
4韩东晖.“哲学”概念的家族相似性与“中国哲学”学科范式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18(4):63-68. 被引量:7
-
5侯德芳.论共产党员的道德人格及其标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8):389-392. 被引量:1
-
6辛斌.论理解的历史性和解释的客观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0(5):73-77. 被引量:2
-
7田永胜.驳“王弼以老解《易》论”[J].周易研究,2001(1):56-67. 被引量:6
-
8钱冠连.不当交际工具使用的语言——西方语言哲学研究(之二)[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2-6. 被引量:40
-
9吴亚欣.自然语言的不确定性和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1,22(1):18-22. 被引量:13
-
10李建萍.现象学视域文化:探讨文化意蕴的新视角[J].学术交流,2004(10):9-12.
-
1胡雯.从伽达默尔的“对谈”哲学看理解的确定性[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6):84-88. 被引量:1
-
2刘昱.理解与语言的共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6(1):17-20.
-
3王艳秋.真理怎样得以可能——论伽达默尔的真理观[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2):31-35.
-
4苏志明.神学的任务初探[J].金陵神学志,2011(2):111-143.
-
5周国平.伽达默尔:作为世界经验的理解和语言[J].哲学研究,1995(8):48-54. 被引量:12
-
6汉斯·J·施奈德.以后期维特根斯坦为导向探讨宗教理解的语言哲学前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4):55-63. 被引量:3
-
7刘孟敏.古典小说的阅读方法[J].高中生之友(青春版),2014(1):30-31.
-
8杨春时.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6(2):5-10. 被引量:79
-
9张金陵.文化因素与文学语言理解[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06,0(3):105-107.
-
10解丽霞.伽达默尔:语言与解释的有效性[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8(4):9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