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点亮后续产业——我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综述
被引量:3
出处
《甘肃林业》
2005年第3期19-21,共3页
Forestry of Gansu
同被引文献19
-
1董宝明.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问题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6,19(z1):92-94. 被引量:4
-
2龙世谱.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9):98-99. 被引量:4
-
3樊华.退耕还林后续政策探索[J].中国经贸导刊,2004(16):26-27. 被引量:14
-
4米文宝,刘小鹏,王亚娟.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发展的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1):91-94. 被引量:24
-
5'退耕还林问题'课题组.退耕还林绩效评价——陕西、黑龙江省退耕还林问题调查报告[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5(1):7-10. 被引量:6
-
6谢忙义,石学强,苏强.六年间 六变化——我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回眸[J].甘肃林业,2005(3):17-18. 被引量:3
-
7薛慧君.培育特色后续产业 稳固退耕还林成果[J].中国林业,2005(05B):23-23. 被引量:3
-
8绿盈肃州——酒泉市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一览[J].甘肃林业,2005(4):16-17. 被引量:2
-
9米海灵,安玉英.青海省退耕还林工程中期评价和后续政策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05,34(4):54-54. 被引量:2
-
10郭志平.对忻州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育的思考[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5(08M):34-35. 被引量:4
引证文献3
-
1季元祖.甘肃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思考[J].甘肃林业科技,2006,31(1):69-70. 被引量:18
-
2连雪斌,陈晓妮,苏强.甘肃省退耕还林后续政策调查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2007,32(3):33-35. 被引量:3
-
3杨明,支玲,张永洁.退耕还林后续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08,21(2):11-15. 被引量:13
二级引证文献34
-
1唐雁,陈珂,孙贵君.辽宁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研究[J].经济师,2008(6):267-269.
-
2蔡进军,季波,董立国,王月玲,许浩.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草)实施现状及后续产业发展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8,21(4):73-76. 被引量:2
-
3龙勤,支玲,邹平.退耕还林区域后续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应用研究——以云南省元阳县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08,28(3):197-201. 被引量:7
-
4樊建萍,卫志勇.运城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19):133-134. 被引量:2
-
5杨毅.九寨沟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及后续产业发展思考[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81-82.
-
6唐雁,陈珂,孙贵君.辽宁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8(6):40-43. 被引量:1
-
7丁乾平.甘肃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策略研究[J].甘肃科技,2009,25(5):7-9. 被引量:2
-
8李石平,闫月明,王磊,尤玮玮.小陇山林区退耕还林现状调查[J].甘肃农业,2009(7):71-72. 被引量:1
-
9张晓磊,王珠娜,黄广春,周铭.郑州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9,22(5):78-80. 被引量:1
-
10季元祖,赵忠.适宜于泾川县退耕还林(草)植被恢复的优化模式[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4):142-145. 被引量:2
-
1李庆卓.发展劳务输出业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J].活力,2003(11):16-16.
-
2吴群.关于农业竞争力问题探讨[J].经济界,2002(1):65-68.
-
3何斌,刘勇.关于毕节试验区经济林果业发展的思考[J].乌蒙论坛,2012,0(3):9-12. 被引量:1
-
4李锦堂.浅谈当前经济林果业发展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林业科技,1999,24(S1):52-53.
-
5周辉.要努力做大做强农村劳务输出业[J].领导科学,2007(20):13-14.
-
6吴久华,唐堰.红狮片区在实践中探索农业产业化路子[J].农村经济,1997(12):19-19.
-
7莫吉坤.云南镇雄李树栽培技术[J].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11(11):15-16.
-
8张英.甘肃森林公园和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前景分析[J].甘肃林业科技,2003,28(3):39-41. 被引量:3
-
9于伟荪.论森林公园是林业承担“双属性”使命的重要载体[J].中国林业产业,2005(1):44-45.
-
10孙扎根.内蒙古森工:发展林业产业 坚持“两条腿”走路[J].中国林业产业,2007(2):49-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