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共1页
Medicine and Philosophy
同被引文献34
-
1廖丹.系统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7,2(13):108-109. 被引量:3
-
2黄欣荣.贝塔朗菲与复杂性范式的兴起[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21(4):11-14. 被引量:16
-
3鲁兴启,王琴.谈创造性的跨学科人才培养——贝塔朗菲通才教育思想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2(5):30-33. 被引量:6
-
4崔凡.贝塔朗菲与维也纳学派[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28(1):42-46. 被引量:1
-
5崔凡.维也纳学派对贝塔朗菲思想的重要影响[J].系统科学学报,2006,14(2):75-78. 被引量:1
-
6刘敏.建构人文主义的科学——贝塔朗菲的永恒魅力[J].系统科学学报,2006,14(3):31-35. 被引量:13
-
7高敏,肖梦,李蓉芬,彭家和,何凤田.生物化学教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0):917-918. 被引量:4
-
8胡作玄.生命科学中的若干问题[J].创新科技,2007(1):42-43. 被引量:2
-
9刘同奎.系统生物学——21世纪生物学的主流研究方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12):1-2. 被引量:5
-
10吕耀俊.运用系统审计 提高审计质量[J].经济与管理,2007,21(3):51-5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8
-
1陈朋,李红玉.传统中国医药与现代系统生物学研究理论的殊途同归[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3):4592-4596. 被引量:2
-
2张小华,刘向勇,秦加阳,赛思翔,姚庆收.医学检验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2):1045-1047. 被引量:4
-
3衣同辉,李淑艳,张春晶,王宏兰,郭红艳.改进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7):88-89. 被引量:3
-
4伍贤进,李爱民,李胜华,曾军英.现代生物学认知必须以系统观为指导[J].生物学杂志,2019,36(1):126-129. 被引量:3
-
5毛曼菲,岳思青,赵美蓉.基于多组学技术的农药致毒机制研究进展[J].农药学学报,2019,21(5):823-830. 被引量:7
-
6张爱利.分子生物学知识体系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20(20):166-168. 被引量:7
-
7杨梅,刘玲,焦谊,卡思木江·阿西木江,吴军.第二课堂活动促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15):222-223. 被引量:2
-
8吴雪,高润池,郭锡汉.思维导图在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21,41(8):1853-1858. 被引量:5
-
1约翰·凯里,汪晓英,郝宝生.我们正在开创一个生物学世纪[J].商业周刊(中文版),1998(12):26-26.
-
2晓蒂.大脑新秘密[J].发明与创新(高中生),2010(4):9-9.
-
3孙毅.科技进步与未来的生命科学[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6):152-153.
-
4张磊.生物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主旋律[J].中国科教博览,2004(9):88-89.
-
5郭继华,叶方立.临床医学与基因[J].医学研究通讯,2001,30(8):33-34.
-
6蔡成(著).生命中的三种人[J].中外书摘,2007(8):29-29.
-
7吴兴.为生命科学保驾护航──评《生命科学中的伦理智慧》[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4,25(3).
-
8蔡成.生命中的三种人[J].才智(才情斋版),2009(12):31-31.
-
9蔡成.生命中遇到的三种人[J].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09(22):39-39.
-
10蔡成.生命中的三种人[J].视野,2009(15):45-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