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浮华的风景——谈中国绘画的当代性问题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一 在我们这个时代,要想弄清绘画还有什么切实可信的意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世界的潮流最终是技术支配一切.对应着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生活,绘画如今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我们甚至不敢去触及它的深刻性.诚然,如果作为一种'自娱自乐的消遣',绘画是没有力量和现代技术的主宰地位相抗衡的,若要继续存在下去就必须接受技术的恩惠,从而变成它的附庸.绘画如果只是丧失本性的自然科学的臣仆,我们也就同时失去了探讨它的必要前提.绘画是人的绘画,理性与非理性都不能构筑一个人,二者的总和也不能穷尽人的属性,同样无法穷尽绘画的意义.即使从最宽泛的意义上定义绘画,我们还是不能说触摸画笔就是绘画.绘画的意义是人所赋予的,如果脱离了创作与解读,绘画自身无法获得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绘画作为一种语言,应当是艺术家、观众,乃至评审、展览、传媒以及所有的制度化美术要件相协调的公共关系的产物.因此,探讨这一问题就势必诉诸这个整体.工业化技术时代的一个首要特征就是对原始手工业的淘汰,技术的吞噬力迫使每一门原始手工业都趋向边缘状态.在技术统治的世界里,任何事物无一不显露出技术的'面容',当然也包括绘画.绘画如果依然保留它在19世纪前,乃至于20世纪最初的50年依然能获得的手工业生产形态,就注定不可能成为技术时代的艺术主流和先锋.难道为了使我们的艺术名副其实地具有技术时代的面貌,我们就不得不牺牲在过去一万多年都一直具有的基本信念吗?这个信念认为:绘画是建立在涂抹与描绘基础之上的个体活动的独立产品.
作者 丁一军
出处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2-65,共4页 Art Observation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1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