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清代艺人对《牡丹亭》的改编
被引量:
6
The Revisions of The Peony Pavilio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by the actors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改编《牡丹亭》这样的名著,必然要考虑到不同观众的接受能力及接受心理,而改编者不同的审美情趣也使其对《牡丹亭》的改编体现出接受上的差异性。清代就有很多艺人从各自不同的审美趣味出发,着手改编《牡丹亭》,使其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作者
刘淑丽
机构地区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18,共4页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关键词
《牡丹亭》
改编
戏剧性
分类号
J809 [艺术—戏剧戏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7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14
参考文献
5
1
王秋桂.善本戏曲丛刊(5)[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
2
袁栋.书隐曲说[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40..
3
李禄.桐桥倚棹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
李斗.扬州画舫录(5)[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
吴人.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或问[A].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二)[C].济南:齐鲁书社,1989..
同被引文献
27
1
王省民.
试论明清戏剧的传播模式——以《牡丹亭》的传播为例[J]
.戏剧文学,2007(1):61-64.
被引量:3
2
刘淑丽.
明清时期家班及职业戏班演出《牡丹亭》概况[J]
.艺术百家,2004,20(4):28-33.
被引量:2
3
戴健.
晚明优人与戏剧之场上传播[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5):50-55.
被引量:3
4
秦俊香.
从改编的四要素看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当代性[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6):31-34.
被引量:39
5
赵天为.
论臧懋循改本《还魂记》[J]
.艺术百家,2002,18(3):57-62.
被引量:5
6
根山彻.
《还魂记》在清代的演变[J]
.戏曲艺术,2002,23(4):47-56.
被引量:3
7
魏明扬.
试析折子戏的传播特征[J]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4(6):102-105.
被引量:5
8
赵天为.
古代戏曲选本中的《牡丹亭》改编[J]
.戏曲艺术,2006,27(1):49-54.
被引量:4
9
齐森华.
试论明清折子戏的成因及其功过[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2):60-62.
被引量:7
10
焦福民.
后戏台时期戏曲传播论略[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2):69-77.
被引量:16
引证文献
6
1
王省民.
从全本戏到折子戏--对《牡丹亭》改编的传播学解读[J]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8(2):118-125.
被引量:5
2
王省民,黄来明.
戏曲传播中的碎片化--论《牡丹亭》折子戏及其审美特质[J]
.戏曲艺术,2009,30(1):119-122.
被引量:7
3
刘毅,王省民.
重新建构与艺术碎片化——《牡丹亭》文本的两种建构方式及其差异[J]
.四川戏剧,2010(4):47-50.
被引量:1
4
曾琪,黄建荣.
新世纪《牡丹亭》传播研究述评[J]
.四川戏剧,2011(2):71-74.
5
王玉坤.
全本戏与折子戏——青春版《牡丹亭》热议带来的启示[J]
.戏剧文学,2013(9):89-93.
被引量:1
6
倪童.
《劝农》与《游园》的双重世界[J]
.青年文学家,2015,0(4X):32-32.
二级引证文献
14
1
曾琪,黄建荣.
新世纪《牡丹亭》传播研究述评[J]
.四川戏剧,2011(2):71-74.
2
刘叙武.
论明清传奇的四种演出本形式[J]
.求索,2013(6):127-129.
被引量:1
3
王玉坤.
全本戏与折子戏——青春版《牡丹亭》热议带来的启示[J]
.戏剧文学,2013(9):89-93.
被引量:1
4
王源,臧卢璐.
“非遗”视野下的民间艺术研究——2009年民间艺术研究概述[J]
.三峡论坛,2013(4):77-81.
被引量:1
5
王梅莉.
腕底粉墨 画中做戏——当代戏曲人物画对中国戏曲的图像转译[J]
.戏剧文学,2015(1):107-113.
被引量:1
6
廖亮,姚紫莹.
新媒体环境下戏曲电影生存处境之思考[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23(4):62-68.
被引量:1
7
杨冬林.
论昆剧折子戏对文本意蕴的消解和转移——以折子戏《酒楼》为例[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9,0(8):8-11.
8
王晓婷.
基于多元文化格局下戏剧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
.戏剧之家,2019,0(31):21-21.
9
薛珊珊.
乡音版《牡丹亭》的地域特征与现代气息——兼与青春版《牡丹亭》比较[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1,42(2):26-30.
10
余国煌.
论戏曲艺术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与传播策略[J]
.民族艺林,2021(1):113-122.
被引量:3
1
应妮,丁尘馨.
芭蕾《牡丹亭》,一次后现代实验[J]
.中国新闻周刊,2008(17):76-78.
被引量:1
2
沈达人.
上海新版<<牡丹亭>>漫议[J]
.中国戏剧,2000(1):13-15.
3
舞剧《牡丹亭》[J]
.舞蹈,2008(8).
4
郭文景(作曲、编曲),朱妍(表演),张剑(表演),叶进(摄影).
芭蕾舞剧《牡丹亭》[J]
.舞蹈,2008(6):3-3.
5
章诒和.
还原<<牡丹亭>>[J]
.中国戏剧,2000(1):17-19.
6
刘佳明.
芭蕾舞剧《牡丹亭》的舞蹈形象塑造[J]
.北方音乐,2017,37(7):76-77.
被引量:1
7
郭启宏.
全本<<牡丹亭>>启示录[J]
.中国戏剧,2000(1):14-17.
8
居彦辰.
美学解析舞剧《牡丹亭》[J]
.艺术教育,2009(10):14-15.
被引量:2
9
陈道斌,李彤.
牡丹亭[J]
.黄河之声,2009,0(5):53-53.
10
浪漫舞蹈诗画《我的牡丹亭》[J]
.舞蹈,2007(8):32-32.
艺术百家
2005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