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求是》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54-56,共3页
同被引文献15
-
1陈维健,向来生,马善泉,高飞.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对策[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80-83. 被引量:8
-
2舒庆.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J].求是,2005(15):53-54. 被引量:14
-
3马凯.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J].求是,2005(16):7-9. 被引量:39
-
4诸大建,黄晓芬.循环经济与中国发展的C模式[J].环境保护,2005,33(9):28-31. 被引量:24
-
5李德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J].求是,2005(21):19-22. 被引量:23
-
6朱德明.城乡统筹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5(71):35-36. 被引量:4
-
7赵永新.我国进入环境污染高发期[N].人民日报,2005-12-02.
-
8[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
9陈维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N].光明日报,2004-6-30(3).
-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引证文献8
-
1许云万,李忠燕.人行梁平县支行有本履职“三好经”[J].金融信息参考,2005(5):45-45.
-
2谢晶莹.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J].珠江经济,2006(1):62-67. 被引量:1
-
3齐秀丽,张丽莎,陈维健.创新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31(4):38-41. 被引量:2
-
4梁晓宁,杨苹.探讨推进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的难点、重点和期望点[J].环境,2007(10):94-95.
-
5林洁.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7(5):29-31.
-
6董英杰.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4):202-202.
-
7李艳,肖辉煌.解析我国的环境保护转型[J].赤子,2013(9):234-234.
-
8李平.创新财税制度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探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20(3):91-9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4
-
1谷冲.循环经济与环境友好社会的和谐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7(07X):372-372. 被引量:3
-
2刘庆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33(1):39-42. 被引量:5
-
3王燕,苏风,王润元,杨发春.甘肃内陆河流域造纸工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41(2):150-154.
-
4胡耘通.税收制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机理与变革[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5,17(6):5-12. 被引量:2
-
1解振华.新时期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J].人民论坛,2005(6):6-8. 被引量:4
-
2解振华.构建新时期环保战略[J].环境经济,2005(6):12-17. 被引量:1
-
3方学兵.构建循环经济园区的经济学思考[J].时代经贸(下旬),2007,5(10Z):91-92.
-
4祝晓光.发展循环经济 维护人民的环境权益[J].河北环境保护,2005(3):27-30.
-
5马春明,李宏伟,赵文凯.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5,25(2):51-51.
-
6谭伟.浅谈如何保护环境[J].杂文月刊(下半月),2014(9):44-44.
-
7杨振科.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保证全面小康社会的顺利实施[J].河北经济研究,2003(1):7-8.
-
8武振华.化工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J].化工管理,2014(28):88-90.
-
9为平安加上保险[J].辽宁人大,2006(3):34-35.
-
10姬振海.努力为河北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思考[J].河北环境保护,2008(11):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