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各项检测指标与分期变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
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各项检测指标与分期变化关系的研究王永才,姜凤,高霞,卢艳青,耿建芳,谢红,房桂荣本组应用13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检测指标,对我院341例(525例次)DIC患者及200例正常人进行检查,并对DIC分期进行研究,报告如下。材料和...
作者
王永才
姜凤
高霞
卢艳青
耿建芳
谢红
房桂荣
机构地区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出处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487-487,共1页
Chinese Journal of Hematology
关键词
弥散性
血管内凝血
实验室诊断
分类号
R554.8 [医药卫生—血液循环系统疾病]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6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18
同被引文献
26
1
吴明堂,黄昌亮,郭仁杰,赵建业,李德芳.
骨髓坏死6例报告[J]
.陕西医学杂志,1989,18(7):13-14.
被引量:2
2
王鸿利,宋善俊.
分子标志物在诊断血栓前状态的意义[J]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5,18(2):68-72.
被引量:67
3
熊丽丽,魏文宁.
抗凝血酶活性检测在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意义[J]
.血栓与止血学,2006,12(2):61-63.
被引量:7
4
张辉,王永才,刘凤梅,赵成艳,何晓琳.
D-二聚体对DIC前状态的研究应用[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1996,18(4):290-292.
被引量:3
5
郦卫星,吴茅,刘建栋.
常规凝血纤溶实验指标在DIC诊断中的应用[J]
.临床检验杂志,2007,25(3):225-226.
被引量:14
6
段晓萍,钱林生,陈辉树,李丽莎,竺晓凡,赵耀中,陈桂彬.
骨髓坏死34例临床分析[J]
.中华血液学杂志,1997,18(6):329-330.
被引量:28
7
宋一凡 周伦顺.非肿瘤因素致骨髓坏死2例[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3,14(5):256-256.
8
林茂芳 徐志 等.急性白血病骨髓坏死(文献复习附1例报道)[J].实用肿瘤杂志,1991,5(4):233-233.
9
林萍尔 凌柱三 等.骨髓坏死9例临床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1986,7(10):600-600.
10
杨建民 顾定伟 等.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并骨髓坏死3例[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2,13(10):550-550.
引证文献
6
1
王衍晶,高霞,白洪涛,赵成艳.
纤溶指标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价值[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9,31(1):92-94.
被引量:5
2
万楚成,郭仁慈.
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6例临床分析[J]
.临床医学,1996,16(11):4-5.
3
张辉,王永才,刘凤梅,赵成艳,何晓琳.
D-二聚体对DIC前状态的研究应用[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1996,18(4):290-292.
被引量:3
4
臧晏.
DIC的诊断问题[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12(5):261-262.
被引量:3
5
左翠娥,石长虹.
国内骨髓坏死研究近况[J]
.陕西医学杂志,2001,30(7):418-420.
被引量:7
6
董敏,王永才,赵成艳,张辉,刘凤梅,何晓琳.
纤溶确诊指标在DIC分型分期诊断中的价值的研究[J]
.中国医疗前沿,2007,2(19):7-8.
二级引证文献
18
1
王衍晶,高霞,白洪涛,赵成艳.
纤溶指标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价值[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9,31(1):92-94.
被引量:5
2
杨霞,张菁,王建国.
12例骨髓坏死的临床分析[J]
.中原医刊,2005,32(9):28-29.
3
赵晓明,盛光耀,秦巍.
14例小儿骨髓坏死临床特点及实验室诊断分析[J]
.中国小儿血液,2005,10(3):120-122.
被引量:1
4
夏旭芬.
骨髓坏死19例临床分析[J]
.浙江预防医学,2007,19(11):82-83.
被引量:1
5
潘华,孙立荣.
儿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研究进展[J]
.临床儿科杂志,2008,26(8):731-734.
6
姜岩,郭世美,葛晋源,郭玉琳,张鲁勤.
D-Ⅱ聚体阳性在DIC诊治中的意义[J]
.陕西医学杂志,1999,28(2):82-83.
7
王斌,巨容,封志纯.
纤维蛋白原在治疗新生儿DIC中的临床作用[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9,7(1):19-20.
被引量:1
8
舒华娥.
骨髓坏死15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9):4750-4750.
9
姜岩,郭士美,葛晋源,郭玉琳,郭忠强.
D-二聚体阳性在DIC诊治中的意义[J]
.临床医学,1999,19(3):22-23.
被引量:2
10
符晓阳,袁记,李汉智.
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术前后凝血状态的检测研究[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4):474-476.
被引量:1
1
赵新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J]
.中级医刊,1993,28(9):12-13.
2
苏民.
休克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病机理新进展[J]
.临床荟萃,1994,9(17):772-773.
3
王博.
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新认识及其研究进展[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11(6):375-377.
被引量:3
4
肖卫国,陈彤.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与现代治疗[J]
.实用乡村医生杂志,1998,5(3):14-16.
5
李志广.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分子标志物诊断的临床应用进展[J]
.中国实验诊断学,1999,3(4):184-187.
被引量:2
6
陈济民,向连滨.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2例分析[J]
.中华传染病杂志,1990,8(4):205-208.
被引量:3
7
孟冬梅,袁成录,周莉.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42例临床疗效观察[J]
.青岛医学院学报,1998,34(2):148-148.
8
李齐岳.
DIC的发病机理[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12(5):259-261.
被引量:2
9
邵学桦.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5例临床分析[J]
.交通医学,1996,10(2):54-54.
10
方鹤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J]
.北京医学,1992,14(6):358-359.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4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