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出色的作家很少有从一板一眼的高校文学专业中产生的,这不仅让社会不断质疑教育体系是否吃力不讨好,也让象牙塔中的教授们每每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但是,学院里开办的各种创作进修班、研修班之类,却又常常让那些时常眼高于顶的名家高手趋之若鹜。关于 MBA 教育,也面临同样的尴尬。众多在商海长袖善舞,纵横捭阖的企业家、经理人并非是商学院的毕业生,有不少甚至只有小学文化。但在 MBA传到中国之后,这些人还是把目光投入到这个"舶来品"身上,不惜花销数万甚至20几万人民币和两年时间,心甘情愿去接受洗礼。盖因他们也迷茫自身成功的深层原因,他们也恐惧不能把握未来。据《财富》报道,美国企业全球500强中,仅哈佛毕业的 MBA 就占了其高管层的20%。如果说比尔·盖茨、戴尔之类的奇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话,晋身金字塔的中部便是这个地球上绝大多数将才、帅才们的生命空间与意义所在。当 MBA 成为商业语言、商业规则,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复制性的传播便成了"必然"。中国的 MBA 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刚完成了学前班,跌跌撞撞的前行本不足怪,甚至仍在不断地出现笑话,但没有人能否认这只在计划与市场经济共同下的蛋,会孵出中国企业未来最具职业相的"企业家流派"。也只有一大批拿到 MBA 作为门票的工商精英充实中国整个企业家队伍,才可能逐渐洗去这支出身极其庞杂的企业家队伍身上"游寇"色调,在国际化舞台上按规则与外来对手接火。
出处
《英才》
2003年第8期50-51,共2页
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