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中西哲学的会通
被引量:
4
On Common Basis betwee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Western Philosophy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自从提出中国哲学中不存在西方ontology以后,有一种新的观点,试图为不同于西方ontology的所谓中国哲学本体论作辩护,并欲以此会通中西哲学,这实际上涉及到什么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从逻辑上说,在中国哲学中寻找本体论,仍未脱出西方哲学观念的框架,而会通中西哲学的历史任务则必定要求传统哲学观念的更新。根据唯物史观可以初步探讨出新哲学观念的特征。
作者
俞宣孟
机构地区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处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9-92,共14页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形而上学
思想和体悟
原理和源头
分类号
B016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6
参考文献
14
共引文献
343
同被引文献
32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14
1
黑格尔.《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1980.第131页.
2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92页.
3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页.
4
德里达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讲演纪要.《解构与ontology》[J].《世界哲学》,2002,(4).
5
杨国荣.
形而上学与哲学的内在视域[J]
.学术月刊,2004,36(12):19-26.
被引量:5
6
黑格尔 杨一之译.《逻辑学》上卷[M].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页.
7
庞景仁译.《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页.
8
Plato:The Collected Dialogues72 c-d,Princeton University,1982,p 355.
9
笛卡儿.《第一哲学沉思集》[M].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6、45页.
10
Martin Heidegger:Basic Writings,ed.by David Krell,Harper San Francisco,1993,p.217、p.233.
二级参考文献
26
1
张东荪.《知识与文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78页.
2
J Habermas,Postmetaphysical Thinking:Philosophical Essays,Polity Press,1992.
3
Kant,What Real Progress Has Metaphysics Made in Geemany Since the Time Of Leibniz And Wolff, Abris Books Inc ,1983, p 51.
4
Kant, What Real Progress Has Metaphysics Made in Germany Since the Time of Leitmiz And Wolff, Abris Books Inc. ,1983, p. 61,53.
5
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by N K Smith, Bedford/St. Martin's Boston, New York, 1965, p. 665.
6
Metaphysics : The Big Questions, Edited By Peter Van Inwagen and Dean W Zimmerman, Blackwell Publishers,2000.
7
D W HamlinA, Meta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Michael J Loux, Metaphysics: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Routledge, 1998.
8
Aristotle,Metaphysics, 1003a25, The Basic Works of Aristotle, Random House, 1941, p 731.
9
P Coffey,Ontology Or the Theory of Being, Longmans, Green And Co , 1929, pp. 20-21.
10
Aristotle, Metaphysics, 1028a10, The Basic Works of Aristotle, Random House, 1941, p. 783.
共引文献
343
1
夏燕.
论电影艺术美:内容美与形式美的辩证关系[J]
.时代文学,2008(14):180-182.
2
王元骧.
关于艺术形而上学性的思考[J]
.文学评论,2004(4):5-15.
被引量:17
3
胡沫,孙其昂.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哲学视域[J]
.江汉论坛,2004(8):136-138.
被引量:6
4
张守民.
唯物辩证法是我们时代真正的智慧[J]
.高校理论战线,2004(7):28-34.
被引量:1
5
丁原明.
老子的生存哲学[J]
.哲学研究,2003(3):40-45.
被引量:6
6
熊芳.
毛泽东人的本质论[J]
.江汉论坛,2004(9):81-83.
7
张伟胜.
自由与人的本质[J]
.浙江社会科学,2004(5):141-145.
被引量:3
8
贺来.
辩证法与人的存在——对辩证法理论基础的再思考[J]
.哲学研究,2002(6):30-34.
被引量:20
9
赵 林.
《精神现象学》与黑格尔概念(范畴)体系的建立[J]
.现代哲学,2001(4):93-96.
10
俞吾金.
作为哲学史纲要和最终归宿的《小逻辑》——黑格尔哲学史观新探[J]
.哲学研究,2001(11):32-39.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32
1
胡裕树,范晓.
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6(2):7-15.
被引量:212
2
聂世明.
主体——客体功能关系的辩证法[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4(5):23-28.
被引量:1
3
陆俭明.
汉语句子的特点[J]
.汉语学习,1993(1):1-6.
被引量:27
4
施关淦.
关于“省略”和“隐含”[J]
.中国语文,1994(2):125-128.
被引量:19
5
袁毓林.
话题化及相关的语法过程[J]
.中国语文,1996(4):241-254.
被引量:149
6
彭永捷.
略论中国哲学之开端[J]
.中国哲学史,2004(3):74-79.
被引量:7
7
张思洁,张柏然.
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维反思[J]
.中国翻译,2001,22(4):13-18.
被引量:142
8
杨国荣.
形而上学与哲学的内在视域[J]
.学术月刊,2004,36(12):19-26.
被引量:5
9
石毓智.
汉语的主语与话题之辨[J]
.语言研究,2001(2):82-91.
被引量:111
10
陈昌来.
工具主语和工具宾语异议[J]
.世界汉语教学,2001,15(1):65-73.
被引量:29
引证文献
4
1
王忠华.
“本体论”思维与生态环境[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9(1):14-15.
被引量:2
2
乌蔚.
西方古代本体论与道家哲学中的“道”之比较研究[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15(2):335-336.
3
何伟,闫煜菲.
从话题的句法功能看汉英语言的主客融合与分离特质[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2(4):141-148.
4
刘妍彤.
中国哲学的土腥气魅力——从中西方哲学的大同小异说起[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33(6):70-71.
二级引证文献
2
1
樊树勇.
哲学“本体论”的历史形态演变及其本义[J]
.现代妇女(理论前沿),2015,0(3):28-29.
2
樊树勇.
哲学“本体论”的历史形态演变及其本义[J]
.山西青年,2015,0(23):130-132.
1
乌蔚.
西方古代本体论与道家哲学中的“道”之比较研究[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15(2):335-336.
2
黄政新.
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与途径[J]
.人文杂志,1999(1):40-43.
3
龚巧云.
工作着是快乐的[J]
.中小学管理,2008(2):58-58.
4
俞宣孟.
关于哲学原理的观念——中西哲学的一种比较研究[J]
.社会科学,2006(10):5-16.
5
张世英.
中西传统哲学的形成和影响[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2):26-35.
被引量:7
6
孙景强.
中西哲学比较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俞宣孟与于连的对话[J]
.世界哲学,2006(3):103-107.
被引量:12
7
刘士林.
说“述而不作”[J]
.读书,1995,0(10):82-85.
被引量:2
8
张向东.
哈贝马斯商谈伦理中道德共识形成的逻辑[J]
.道德与文明,2009(4):72-74.
被引量:10
9
阳志平.
空虚是怎么回事[J]
.财新周刊,2016(11):16-16.
10
张再林.
爱知之学与成人之教——中西哲学观的歧异与会通[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2):36-42.
被引量:4
社会科学
2005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