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
5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新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这门课程应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有关规定为依据,明确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的,确定课程的主题和主线,编写好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
作者
沙健孙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年第6期12-15,共4页
Leading Journal of Ideological & Theoretical Education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主要内容
主题
主线
分类号
K26 [历史地理—中国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51
同被引文献
209
引证文献
53
二级引证文献
141
参考文献
3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
沙健孙.
怎样认识党和人民的奋斗历史?[J]
.求是,2005(2):46-49.
被引量:3
3
胡乔木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共引文献
51
1
方泽.
民族平等团结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4):112-115.
被引量:2
2
肖劲豹.
论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逐步深化[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9(3):9-11.
3
王庆五.
面向新世纪的创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跃迁——试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向第三代领导集体过渡的理论拓展[J]
.理论探讨,2002(2):1-5.
4
潘勇.
试论“以德治国”[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15(8):7-9.
5
肖玉明.
现阶段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兼论全面小康与共同富裕的关系[J]
.社会主义研究,2004(3):20-23.
被引量:2
6
巨乃岐,邢润川.
关于确立科技知识分子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主体地位的思考[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7(3):41-44.
7
刘焕平.
对党的先进性的几点思考[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6):63-65.
8
伊胜利,孙艺年,王健.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杰出贡献[J]
.理论探讨,2006(3):118-120.
9
史琳.
中共三代领导人“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思想述论[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6,13(6):8-11.
10
胡和勤.
抗日战争与毛泽东思想的成熟[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2):118-121.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209
1
付蓓.
实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课程应强化整体意识[J]
.湖南农机,2006(7):94-96.
被引量:2
2
莫岳云,蔡学东.
浅论中国革命史课的专题教学[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4(11):113-117.
被引量:1
3
亚力坤.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S1):204-205.
被引量:22
4
张玉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多媒体教学刍议[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3(6):145-146.
被引量:4
5
娜芹,萨茹拉.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定位及其基本功能[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5(3):39-42.
被引量:5
6
陈旭麓.
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J]
.历史研究,1988(3):65-74.
被引量:21
7
沙健孙.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解读[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S2):48-51.
被引量:29
8
康沛竹.
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S2):86-90.
被引量:14
9
凌峰.
李时岳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答记者问[J]
.学术研究,1988(6):56-59.
被引量:5
10
费孝通.
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4(3):15-22.
被引量:1630
引证文献
53
1
刘军.
加强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教育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S1):94-95.
被引量:1
2
徐奉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非线性关系分析及对策预设[J]
.历史教学(下半月),2007(1):59-61.
被引量:11
3
舒先林,陈大文,汪洪.
关于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思考[J]
.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6(6):53-56.
被引量:4
4
汪洪,舒先林,陈大文.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的认识[J]
.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6,28(5):41-43.
被引量:3
5
张丽.
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思考[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2):148-149.
被引量:4
6
张劲松,贺金林.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思考[J]
.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7(10):181-182.
7
周家华,黄苏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2005~2007年研究综述[J]
.教育与职业,2008(12):94-96.
被引量:3
8
步德胜,王磊,马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总结及理论思考[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24(4):99-101.
9
王爱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关键论析[J]
.文史博览(理论),2009(3):56-57.
被引量:2
10
李忠萍.
在饱满鲜活的历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育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路径探讨[J]
.世纪桥,2009(13):133-13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41
1
王丽丽.
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S02):117-119.
被引量:8
2
陆璐.
论《概论》课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的改革与创新[J]
.黑龙江史志,2010(5):160-161.
3
郝俊霞.
基于增强高校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12):182-183.
4
郑小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2008年研究回顾[J]
.传承,2009,0(10):88-91.
被引量:2
5
冷光伟.
简析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J]
.黑龙江史志,2014(17):129-130.
被引量:5
6
谢丹.
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
.黑龙江史志,2015(3):315-316.
7
周家华,黄苏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2005~2007年研究综述[J]
.教育与职业,2008(12):94-96.
被引量:3
8
舒先林,叶芃,汪洪.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师生互动模式探析[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4):133-136.
被引量:8
9
姜德琪.
世界历史视域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5):54-56.
被引量:8
10
舒先林,叶芃,汪洪.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方法探析[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8(12):5-6.
被引量:2
1
梁怡.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研究中史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J]
.教学与研究,2011(2):92-96.
被引量:9
2
王敏.
历史人物评价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J]
.学理论,2015(17):157-158.
3
刘昭豪.
破除迷信,大胆动手编写“中国考古学”大纲和教材[J]
.考古,1958(10):65-66.
4
佟守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及其破解[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146-147.
5
袁野,崔润东.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像说史教学法意义——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为例[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6):709-712.
6
舍娜莉,何颖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礼仪浅析[J]
.黑龙江史志,2013(9).
7
韦湘燕.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思考[J]
.高教论坛,2013(12):72-74.
被引量:1
8
付晓东,刘志昌.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动参与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
.黑龙江史志,2013(9).
9
陈宏对.
筚路蓝缕 柳暗花明——谈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主线[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5(4):129-131.
10
周建树,范大明.
“四位一体”激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J]
.湘南学院学报,2014,35(4):92-98.
被引量:4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