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颓废的一代——重读茅盾《蚀》三部曲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茅盾开端之作《蚀》三部曲并非政治与文学的简单勾联,从政治文化视角看,主要反映了作者的政治体验和个人情绪。引人注目的是,小说中刻画了深受“五四”影响而在新的政治文化语境———革命下的“颓废的一代”。茅盾在文化的层次上对“五四”精神、“五四”一代作了深刻的反思。
作者
宋宁
机构地区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227-228,234,共3页
关键词
茅盾
《蚀》三部曲
政治文化
“五四”精神
颓废的一代
分类号
I210.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17
同被引文献
5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5
参考文献
1
1
朱晓进.
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二十世纪文学[J]
.文学评论,2001(5):155-157.
被引量:18
共引文献
17
1
汤天勇,王杰泓.
《天火》:隐喻与叙事[J]
.小说评论,2006(z1):38-43.
2
李娜.
情感体验与理智分析——由《蚀》到《虹》谈茅盾早期的小说创作[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23(7):25-27.
被引量:1
3
李萌羽,魏李梅.
在全球文化的视野下拓宽中国现代文学的书写[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2(5):94-95.
4
王俊峰.
“大一统”的政治国家观念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意识形态[J]
.甘肃社会科学,2004(5):21-24.
5
姬凤霞.
论中国当代文学中政治文化心理的嬗变[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107-109.
6
李海燕.
政治文化意识与夏衍30年代剧本创作[J]
.山东社会科学,2006(6):125-128.
被引量:2
7
周红.
政治文化视野中的“样板戏”[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3):81-88.
被引量:3
8
龚云普.
新时期的文学重读与中国现代文学合法性[J]
.惠州学院学报,2007,27(5):83-87.
9
范永康.
“诗性政治”论——兼及文学性和政治性的融通[J]
.广西社会科学,2010(2):103-106.
被引量:5
10
刘文辉.
式微与转向——90年代传媒语境下文学的意识形态叙事考察[J]
.中国文学研究,2011(1):39-43.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5
1
李永东.
左翼批评家茅盾的颓废观念[J]
.中国比较文学,2007(4):144-156.
被引量:4
2
李永东.
时代新青年的颓废叙事——重读茅盾的《蚀》三部曲[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2):103-109.
被引量:5
3
樊丽.
论茅盾《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形象[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74-75.
被引量:3
4
张清华.
戏剧性和抒情性问题:小说叙述的两个向度[J]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2(1):41-50.
被引量:6
5
李国华.
大革命漩流中的日常上海——茅盾小说《蚀》的城市赋形[J]
.探索与争鸣,2023(8):164-176.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2
1
解志熙.
也曾袭来唯美风——《莎乐美》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转生及其他[J]
.文学评论,2013(1):5-16.
被引量:5
2
丁亚男.
茅盾《蚀》三部曲中的戏剧性因素探析[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2):84-87.
二级引证文献
5
1
王云霈.
唯美而不颓废——论向培良的小说创作[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30(3):83-86.
2
赵妤.
《莎乐美》的唯美艺术探析[J]
.芒种(下半月),2017,0(1):71-72.
3
朱天一.
论李拓之历史小说中的“虐待”与“死亡”[J]
.汉语言文学研究,2017,8(3):121-129.
4
张冬秀.
力比多的压抑与升华——论中国现代心理分析型历史小说的两种范式[J]
.许昌学院学报,2020,39(6):55-59.
5
付建舟.
“莎乐美”与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艺思潮[J]
.社会科学,2023(12):76-89.
1
罗伯特·哈斯,远洋.
罗伯特·哈斯诗选[J]
.诗歌月刊,2014,0(10):36-44.
2
孙湘婷.
茅盾《蚀》三部曲中女性形象的保守型与解放型[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6):125-127.
3
孙学美.
人性的“围城”——《蚀》三部曲[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6):61-61.
4
张玉华.
浅论《蚀》三部曲[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7):9-9.
5
任桂玲.
翻译过程中“隐性神话模式”的再现[J]
.芒种(下半月),2014(9):12-13.
6
宋宁.
“时代女性”:镜像与自我——论茅盾《蚀》三部曲的创作心理[J]
.菏泽学院学报,2013,35(6):66-68.
7
林小叶.
革命叙事中的矛盾——论《蚀》三部曲中的女“性”[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3(6):83-85.
被引量:2
8
胡月.
从茅盾谈《蚀》的创作看政治对文学的影响[J]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2009(12):24-25.
被引量:2
9
韩辉.
简论茅盾《蚀》三部曲中的浪漫色彩[J]
.长安学刊,2010(3):39-40.
10
程丕硕.
重读《蚀》三部曲[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9):12-13.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