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RLC串联电路谐振时电感和电容上的电压不是极大值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证明,RLC串联电路处于谐振状态时,电感和电容两端的电压(有效值)并不是极大值。并对“RLC串联电路”实验提出改进意见。把正弦信号源接在RLC串联电路上,如图1所示。
作者
王宗田
机构地区
东北师大物理系
出处
《物理实验》
1989年第2期64-66,共3页
Physics Experimentation
关键词
RLC串联电路
谐振
电感
电容
电压
分类号
O441 [理学—电磁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8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18
1
易其顺,黄国现.
一种演示RLC电路相频特性的物理实验仪[J]
.大学物理,2007,26(1):41-43.
被引量:3
2
杜菲,赵耀军,张新.
光纤电流传感器的应用研究[J]
.煤矿安全,2008,39(11):28-31.
被引量:4
3
潘雯.
RLC电路谐振特性分析——增加RLC电路在物理中的重要性[J]
.大学物理实验,2010,23(1):37-40.
被引量:5
4
张宁宁.
RLC串/并联谐振电路的特性分析及应用[J]
.价值工程,2012,31(14):36-37.
被引量:11
5
赵平华,贺晓华.
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J]
.大学物理实验,2012,25(6):69-72.
被引量:21
6
张海军,潘孝军,张振兴,李健.
对比法在RLC串联谐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河西学院学报,2014,30(5):110-113.
被引量:1
7
部德才.
用数字毫伏表测量RLC串联电路相频特性[J]
.大学物理实验,2014,27(5):29-31.
被引量:3
8
王祥静,徐鹏,王国菊.
RLC电路谐振过程的矢量分析[J]
.大学物理实验,2014,27(5):64-67.
被引量:6
9
皇甫国庆.
两圆线圈间互感及耦合系数讨论[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14):24-29.
被引量:8
10
周继昆,孙跃,戴欣.
LCL谐振型感应电能传输系统软开关方法研究[J]
.电源技术,2016,40(4):885-888.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2
1
张海军,邓斯达,陈湛,王震.
RLC串联谐振电路的幅频特性研究[J]
.物理实验,2020,40(10):17-21.
被引量:9
2
王世伟,王首刚,赵立棣,裴智,李客频,吕霞付.
基于RLC电路非谐振频率工作点的磁感应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J]
.电力学报,2020,35(6):498-50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0
1
王源.
湖南某风电场Ⅱ段母线风机多次脱网事件分析[J]
.中国科技投资,2021(14):115-115.
2
王楠,钱浩媛,闫夙,王丽.
RLC串联谐振电路中总损耗电阻的一种估算方法[J]
.大学物理实验,2021,34(6):40-44.
被引量:4
3
白云,秦羽泽,解景舜,邱菊,赵金良,薛红玲.
串联RLC谐振电路特性研究实验方案改进[J]
.物理与工程,2022,32(4):178-182.
被引量:2
4
王玉清.
信号发生器输出幅度对RLC串联谐振电路特性的影响[J]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1(4):108-111.
被引量:3
5
赵文来,杨俊秀,陈秋妹.
Python在RLC串联谐振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
.大学物理实验,2022,35(6):85-90.
被引量:2
6
徐广广,刘艺柱,付士淼,孙浩元.
一种并联谐振无线传能装置的设计[J]
.无线互联科技,2023,20(6):36-40.
7
陈宗桂,王立刚,薛峰,黄民江,管海辰.
串联谐振电路的仿真研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电子设计工程,2023,31(17):113-117.
被引量:1
8
张腾,梅志慧.
基于PoC电感网络的数值建模分析方法[J]
.菏泽学院学报,2024,46(2):37-43.
9
王玉清.
电路参数对RLC串联谐振电路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3(3):97-101.
10
罗东岳,李艳萍,朱家君,雒志恒.
基于串联谐振的智能吊篮安全绳锁扣检测系统设计[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24,32(10):32-38.
1
张玉强,王雷.
Wigner函数在有限温度下介观LC电路中的应用[J]
.大学物理,2015,34(4):19-21.
2
章坚红,杨小平.
电感和电容对交流电的影响的实验设计[J]
.物理通报,2010,31(4):59-62.
3
刘敬成.
电感和电容对电流的影响[J]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8,18(5):25-25.
4
李俊丽.
关于“电感和电容对交流电的影响”实验改进与自制[J]
.物理通报,2010,31(2):83-84.
被引量:1
5
殷岳才,陆莲芳.
交流电路中的能量传输和转化[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4):260-265.
6
陈星辉.
测量RLC串联电路谐振频率的几种方法[J]
.物理通报,2001,22(8):31-32.
被引量:1
7
王宗篪,范言金.
RLC串联电路暂态过程衰减系数的谐波分析[J]
.大学物理,2008,27(12):32-34.
被引量:8
8
戴闻.
量子计算第一步:合成和控制预定的量子态[J]
.科学通报,2009,54(13):1884-1884.
9
陈圣兵,韩小云,王刚,温激鸿.
具有压电分流电路的声子晶体杆振动带隙研究[J]
.振动与冲击,2011,30(4):64-67.
被引量:6
10
谭志平,卢鑫,曾以成,李鑫.
并联型忆阻器混沌电路设计[J]
.电子元件与材料,2015,34(2):50-53.
被引量:5
物理实验
1989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