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与后现代哲学
被引量:2
Technology of Internet and Post - modern Philosophy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14,48,共4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同被引文献25
-
1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5(3):32-38. 被引量:355
-
2袁祖社.文化“公共性”理想的复权及其历史性创生——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的解释视域[J].学术界,2005(5):17-26. 被引量:16
-
3袁祖社.“公共性”的价值信念及其文化理想[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1):78-84. 被引量:109
-
4[美]克鲁克洪,凯利.《文化的概念》,引自庄锡昌等.《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19页.
-
5[美]克鲁克洪.《文化的研究》,引自《文化与个人》,高佳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页.
-
6[法]阿尔贝特·施韦泽.《文化哲学》,陈泽环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55页.
-
7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M].靳希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
8[德]西美尔.《论文化的本质》..《德国哲学》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8页.
-
9托尼·希.《拟真时代抵制意义:波德里亚的(仿像与拟真)》.[美]瑞安等;戴阿宝译.《波德里亚:追思与展望》.[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9页.
-
10孔明安,陆杰荣主编.《鲍德里亚与消费社会》.[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3页.
二级引证文献12
-
1贾英健.网络信息时代人生存的矛盾困境[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2(3):45-50.
-
2王莉,孙建华.网络背景下大学生虚拟生存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81-84. 被引量:2
-
3唐魁玉.网络社会及其社会本体论诠释[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5-11. 被引量:6
-
4聂洪辉.虚拟与现实空间中大学生角色冲突特征及调适[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5,35(2):91-96.
-
5赵旭艳,张世泽.大学生无聊倾向干预机制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20(3):83-87. 被引量:1
-
6王丽鸽,李炳毅.试论网络社会下人的虚拟生存与全面发展[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5(1):178-184. 被引量:6
-
7赵旭艳,张世泽.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修编[J].重庆高教研究,2017,5(2):75-81. 被引量:1
-
8袁雯雯.高职院校大学生无聊感成因分析与干预机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23(2):65-71. 被引量:5
-
9张金勇,于格.大学生生命意义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无聊间的调节作用[J].宿州学院学报,2021,36(7):19-22.
-
10王丽鸽.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的认知路向[J].思想理论教育,2021(12):85-90. 被引量:4
-
1徐少锦.培根的科技伦理思想[J].江淮论坛,1996(3):29-33. 被引量:1
-
2孙景华.“转识成智”,才能创造客户[J].现代商业银行,2013(12):69-71.
-
3苏勇.汽车轮子在飞转[J].山东教育(幼教版),2007(12):53-53.
-
4轮子上的人生[J].阅读与作文(初中版),2015,0(3):48-48.
-
5查尔斯.韩第,钟孟光.旋转学习轮[J].管理@人,2005(6):10-11.
-
6郭瑞珍,凌建华,王磊.理顺教学思路 提高管理效率[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78-80.
-
7丁合真,马来平.哲学概括与人类基本观念的变革[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0(4):18-19.
-
8杨丽珍.《德意志意识形态》科技伦理观阐释[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5):742-745.
-
9钱丽萍.浅谈电教手段在党校教育中的应用与意义[J].科学之友(中),2009(7):131-132. 被引量:1
-
10赵启会,翟汉兰.优秀传统文化下的大学生人文道德养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29(5):113-115.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