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城市经济》
2005年第5期32-35,共4页
China Urban Economy
同被引文献19
-
1刘志军.论城市化定义的嬗变与分歧[J].中国农村经济,2004(7):58-65. 被引量:21
-
2刘淼.美国城市发展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7(4):57-59. 被引量:1
-
3杨波,朱道才,景治中.城市化的阶段特征与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6,18(2):34-39. 被引量:27
-
4孟祥林.城市郊区化模式比较与我国的选择——以英美澳日等国为例[J].城市问题,2006(5):62-67. 被引量:9
-
5薛国琴.城市化模式探析——一个后发优势视角[J].经济学家,2007(3):44-49. 被引量:4
-
6安虎森,朱妍.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模式选择[J].求索,2007(6):1-5. 被引量:12
-
7杨小凯 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
81990年4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四条
-
9潘文轩.《论城市规模不足对城市效率的制约:基于中国城市发展现状的分析》,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网刊,41期
-
10Dixit, A. K. , and Stiglitz, J. E. , 1977.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7, 297-308.
二级引证文献12
-
1熊赢新.湖北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8,24(13):104-106. 被引量:2
-
2李树坤.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24(16):86-88. 被引量:9
-
3程宇航.江西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8,28(9):230-235. 被引量:2
-
4袁海,周哓唯.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24(20):122-124. 被引量:9
-
5柴洪辉,顾海英,张全红.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评述[J].经济地理,2009,29(4):654-661. 被引量:16
-
6郑振宇.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广西城市化模式新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7):88-89.
-
7黄国华.城市化促进模式探讨——基于扩大非农就业路径下的理论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33(4):40-43. 被引量:2
-
8盛广耀.城市化模式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7):13-19. 被引量:14
-
9周彬.新型城市化中的科技促进和人文传承[J].兰州学刊,2012(11):105-109. 被引量:1
-
10蒋永甫,谭雪丽.城镇化发展的中国道路——近年来国内城镇化研究述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6):69-76. 被引量:8
-
1张根明.1996年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政策选择[J].学术论坛,1995,19(6):12-17.
-
2尹奇,陈豪.处理好小城镇建设中的几个关系[J].国土经济,2002(9):8-9.
-
3纪美芝.发展小城镇 实施大战略[J].山东电大学报,1999(2):17-19.
-
4柯淑娥.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1996(9):65-68. 被引量:4
-
5俞燕山.从制约因素看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00,7(2):1-5. 被引量:7
-
6吴元.乡镇企业发展道路的选择[J].计划与管理,1990(2):23-24.
-
7裴.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与可持续发展[J].上海综合经济,2002(4):43-45.
-
8陈劲.论我国科技发展道路的选择[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5,17(5):44-46.
-
9王远征.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和障碍[J].战略与管理,2001(1):31-37. 被引量:68
-
10王梦奎.中国城市化的三个考量[J].农村工作通讯,2003(11):42-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