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隐性课程作用 增强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
被引量:4
出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2-53,共2页
The Party Building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参考文献2
-
1鲁洁.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66.
-
2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第1卷)[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
共引文献179
-
1刘丽萍.论大学生道德心理形成机制与人文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2(7):76-78. 被引量:7
-
2周俊波.江苏省大学生道德知行现状调查分析[J].江苏高教,2004(4):91-93. 被引量:15
-
3王云强,乔建中.情绪体验对道德学习的影响及其德育启示[J].教育探索,2005(1):94-95. 被引量:4
-
4石书臣.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J].探索,2005(1):126-129. 被引量:3
-
5刘德林.新课程背景下纪律理念的转变[J].江西教育科研,2005(3):17-20.
-
6刘正荣,陈家麟.论科学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9(2):34-38. 被引量:15
-
7沈宝莲,王孔雀,詹三瑞,程巧玲.关于切实增强“两课”教育实效性的思考——兼论“两课”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9(2):86-89. 被引量:1
-
8李荆.浅析品德测评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基本问题[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3):56-59. 被引量:4
-
9唐本钰,侯晓靖.生态人格培育与道德教育价值定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4):130-133. 被引量:13
-
10夏春雨.试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手段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6(1):66-67. 被引量:24
同被引文献13
-
1李凤亮.新文科:定义·定位·定向[J].探索与争鸣,2020,0(1):5-7. 被引量:122
-
2黎世忠.深入开展“自强教育” 完善学校德育体系[J].文教资料,2007(21):134-136. 被引量:1
-
3谭伟平.论隐性课程与大学精神[J].现代大学教育,2004,20(6):58-63. 被引量:44
-
4郭传杰,蒋家平,黄超群.育人:大学的第一重要使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7):7-9. 被引量:4
-
5万文俊.对高校德育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70-71. 被引量:2
-
6李有林,赵春霞.新时期大学生养成教育面对的困境及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8(2):143-144. 被引量:11
-
7高香,赵志玲,郭立新.浅谈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科技信息,2008(3):145-145. 被引量:7
-
8于冰.隐性课程与学校的德育工作[J].吉林教育,2008(8):32-32. 被引量:1
-
9宋荷英.隐性课程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2008(10):49-50. 被引量:1
-
10沈壮海,王绍霞.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补白之作——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5):109-109. 被引量:15
-
1杨秀红,高俊玲,朱小茼,张宇新,张娜.论高校实验教学中的隐性课程作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3):102-104. 被引量:2
-
2严萍昌.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发挥隐性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高教论坛,2005(4):15-17. 被引量:1
-
3贾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5(6):42-43.
-
4黄萍.论新时期高校德育的改革[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6(1):94-96.
-
5陈磊,李进宏.教育心理学与当前高校德育教学效果的提升[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6):45-48.
-
6季洪旭.以课程建设为核心 促进学校和谐发展[J].上海教育,2010(12):51-52. 被引量:1
-
7以学生发展为本,建设特色课程[J].现代教学,2016,0(20).
-
8朱小蔓.课程是落实德育、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6,0(5):63-63. 被引量:1
-
9三类课程有机结合整体提高德育实效[J].师范教育,2000(1):12-12. 被引量:1
-
10吴瑞霞.宣武区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优活动[J].宣武教育,2006(12):4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