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非连续性教育再思考
被引量:
4
More Reflections on the Non-continuous Education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笔者简要回顾了非连续性教育的提出和国内的研究,认为非连续性教育具有突发性、弱控制性及强影响性,有其得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并与“狭义教育”共同构成教育的宏大系统。
作者
雷云
吴定初
机构地区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出处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7-20,共4页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词
非连续性教育
述要
理论探讨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4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37
同被引文献
13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6
1
(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易凌云.
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迪[J]
.教育评论,2001(1):57-59.
被引量:12
3
张启树,陈修梅.
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1):94-97.
被引量:3
4
李兴洲.
非连续性教育及其价值探析[J]
.当代教育科学,2003(7):14-16.
被引量:9
5
于凤银.
试论非连续性教育视野中人的发展观[J]
.外国教育研究,2004,31(1):17-20.
被引量:9
6
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二级参考文献
14
1
雅斯贝尔斯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33.
2
博尔诺夫著.《教育人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56页.
3
《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3辑,第1页.
4
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5
[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99.
6
[美]赫舍尔.人是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7
[德]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07-170.
8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精神与实在[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07.
9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53.
10
[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共引文献
37
1
朱建平.
未雨绸缪、临危不乱——浅谈中小学学校危机管理[J]
.科技资讯,2007,5(16):184-184.
被引量:1
2
于凤银.
青少年自杀问题凸显我国教育观缺陷[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3-5.
3
晁红侠,徐利华.
博尔诺夫挫折观对高职挫折教育的启示[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4):149-150.
被引量:1
4
杨小芳.
刍议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负强化”道德教育[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S1):37-40.
5
朱晓斌.
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理念和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2004,25(16):34-36.
被引量:5
6
徐孙铭.
对邓小平辩证思维理论渊源的再思考[J]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19(3):1-4.
7
付国琳.
关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哲学思考——兼谈“能动”与“受动”的关系[J]
.云南社会科学,2005(4):37-39.
8
罗祖兵.
论教学的境遇性[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5):40-44.
被引量:14
9
巨乃岐.
信息定义之我见[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1):17-23.
被引量:3
10
田涛.
论学校教育阶段学生遭遇的“非连续性事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6):32-34.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3
1
张更立,刘云艳,郑科红.
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理论对现代幼教的启示[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17(2):76-78.
被引量:4
2
吴英,聂发传,何梅.
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危机干预[J]
.护理学报,2006,13(4):32-33.
被引量:32
3
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3][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与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70.
5
道格拉斯·凯尔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6
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10.122.
7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7-218.
8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40.
9
[德]潘能伯格.人是什么--从神学看当代人类学[M].李秋零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10
[德]O.F.博尔诺夫著.李其龙译.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引证文献
4
1
李向红.
从非连续性教育的视角看汶川地震[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21(4):69-71.
2
唐卫平,刘衔华,吴云鹏.
非连续性教育理论基础的多元视角[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6):11-13.
被引量:1
3
张亚丽.
博尔诺夫空间观对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J]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5):105-107.
被引量:2
4
肖静芬.
教育史上的教育新概念:非连续性教育——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的启示[J]
.继续教育,2014,28(12):87-90.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6
1
顾聪.
移动互联时代非连续性文本的教育价值及其应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22):57-60.
被引量:2
2
杨梅,秦元东.
博尔诺夫的教育气氛思想及其对幼儿园教师的启示[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3(7):87-90.
被引量:1
3
廖敏.
非连续性教育对学生困境教育的启示[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9,0(13):201-202.
被引量:3
4
霍巧莲,苏小妹.
博尔诺夫空间思想的教育学价值及其启示[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1,37(6):1-7.
被引量:2
5
霍巧莲.
国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3):82-88.
6
余乐,颜蒙蒙.
适应与重构:基于博尔诺夫空间理论的教育思考[J]
.教育导刊,2023(4):18-24.
1
刘娟.
试论非连续性教育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01-102.
2
李兴洲.
非连续性教育及其价值探析[J]
.当代教育科学,2003(7):14-16.
被引量:9
3
于凤银,李银玲.
非连续性教育初探[J]
.江苏教育研究,2003(12):4-7.
4
隋华杰,申寻兵.
学校开展非连续性教育的探讨[J]
.科技视界,2013(28):50-50.
5
边团结,苗小军.
论非连续性教育场域中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深化[J]
.当代教育论坛,2012(3):15-19.
6
杨新颖.
转“危”为“机”——非连续性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探究[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9(11):42-44.
7
于凤银.
非连续性教育:教育研究的新领域[J]
.江西教育科研,2003(6):7-10.
被引量:6
8
易凌云.
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迪[J]
.教育评论,2001(1):57-59.
被引量:12
9
高伟霞,吴晓蓉.
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J]
.美中教育评论,2006,3(4):45-47.
被引量:1
10
于凤银.
非连续性教育:人的生存领域的教育[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9(1):136-140.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