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曹禺之所以在三十岁之前就能创作出以《雷雨》为代表的四部杰作,正缘于他审美判断的纯粹性,即他完全没有“善的表象”或“目的的表象”意识,更没有要借剧作来达到“匡正、讽刺或攻击”某个确定的目的的意识。他是极其纯粹地进入无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审美世界的。曹禺的悲剧性在于,他中晚年后虽一再反省批判艺术与“合槽”的狭窄性,可他业已形成的惯性思维又使他下意识地去迎合让他去“合槽”的创作指令,甚至自觉不自觉地花极大的气力试图去完成年轻时没有“很好”完成的“合槽”之作,以至于一再让那些给他发出指令的人也对他创作的拘束、甚至没有了天才的艺术灵性而深感失望。
出处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37,共14页
Theatre A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