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5-152,共8页
同被引文献98
-
1李传印.论戴名世的史学思想[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3):31-36. 被引量:4
-
2路新生.戴名世学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5):28-36. 被引量:3
-
3丁守和.把《近代史研究》办得更好[J].近代史研究,1997(4):3-10. 被引量:5
-
4朱政惠.从接受的角度研究史学——由“接受美学”引起的一个思考[J].社会科学,1986(11):60-63. 被引量:8
-
5王树民.《南山集》案的透视[J].江淮论坛,1986(3):87-89. 被引量:4
-
6许总.戴名世咏史诗初论[J].江淮论坛,1985(2):76-83. 被引量:2
-
7方佛平.戴名世和他的《南山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5(4):62-68. 被引量:2
-
8吴孟复.试论“桐城派”的艺术特点[J].江淮论坛,1980(5):72-80. 被引量:7
-
9王凯符,漆绪邦.戴名世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3):2-13. 被引量:5
-
10钟扬.也谈戴名世与桐城派——与王献永先生商榷[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9(2):190-196. 被引量:3
引证文献6
-
1朱政惠.海外学者对中国史学的研究及其思考[J].史林,2006(4):165-182. 被引量:13
-
2曾光光.戴名世与桐城派关系辨析[J].安徽史学,2008(5):92-98. 被引量:3
-
3霍省瑞.戴名世研究述评[J].殷都学刊,2009,30(3):83-89.
-
4霍省瑞.戴名世研究回顾与展望[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82-87. 被引量:2
-
5任雪山.文界革命:梁启超论桐城派[J].学术界,2015(1):208-218. 被引量:1
-
6刘蕊,岑咏芳.法国汉学家桀溺藏书及其汉学研究[J].文献,2017,0(6):28-38.
二级引证文献19
-
1步平.改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9(5):4-21. 被引量:10
-
2霍省瑞.戴名世研究述评[J].殷都学刊,2009,30(3):83-89.
-
3霍省瑞.戴名世研究回顾与展望[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82-87. 被引量:2
-
4陈新.二十世纪以来中西史学理论比较史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6):22-37. 被引量:7
-
5吴原元.试析美国华裔学者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及其影响[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1):142-148. 被引量:1
-
6朱政惠.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国际视野[J].学术月刊,2012,44(1):131-135. 被引量:7
-
7朱越利.海外道教学研究任重道远——《理论·视角·方法》前言[J].宗教学研究,2012(1):58-76. 被引量:4
-
8吴原元.中国史学在美国述论[J].历史教学问题,2012(6):53-58.
-
9孟庆波,刘彩艳.对海外汉学研究的三点反思[J].社会科学论坛,2013(6):237-241. 被引量:4
-
10朱政惠.美国学者对中国史学的研究探要[J].史学理论研究,2013(3):115-126. 被引量:1
-
1张弘.魏柳南:一个法国汉学家看中国[J].中国改革,2009(6):76-79.
-
2陈甲取.蔡元培“懂装不懂”[J].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2(12):43-43.
-
3肖伊绯.伯希和二次来华始末[J].寻根,2015(5):30-36.
-
4书荐·碟讯[J].时代风采,2011(3):31-31.
-
5霍省瑞.《戴名世年谱》勘误二则[J].历史档案,2010,23(4):127-127.
-
6胡若诗,余中先.法国汉学家桀溺采访记[J].文学遗产,1997(1):117-119. 被引量:3
-
7朱洪.《戴名世年谱》释疑[J].学术界,2009(1):113-120.
-
8许荣胜.冯承钧对蒙元史研究的贡献[J].历史教学问题,1998(2):40-44. 被引量:1
-
9董莲池.一部填补学术空白之作─—评徐正考《汉代铜器铭文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3).
-
10形成工作主题年谱 引领上汽科学发展[J].企业文明,2013(9):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