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天津建设科技》
2005年第3期46-48,共3页
Tianjin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同被引文献14
-
1王华,孙绿松.设计阶段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9,5(8):222-223. 被引量:8
-
2杨智生.互通立交设计有关问题的思考[J].公路,2005,50(12):80-85. 被引量:25
-
3孙家驷.重庆绕城高速公路立交规划布局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7,26(2):64-66. 被引量:16
-
4孙家驷 吴国雄 等.道路立交枢纽设计[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
5[3]JTGB 01-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
6[8]杨少伟.道路立体交叉规划与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
7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
-
8钟伟斌.互通立交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水运,2008.
-
9李海滨.浅谈城市互通立交设计叫.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
10交通部发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石油沥青,2004(02).
引证文献6
-
1雷伟.对互通立交设计的几点见解[J].交通标准化,2006,34(8):164-166. 被引量:3
-
2崔志伟,孙家驷.我国立交等级划分的初探[J].华东公路,2008(1):38-42. 被引量:1
-
3王彦彬.衡水北枢纽互通改扩建方案设计[J].北方交通,2013(1):91-94. 被引量:1
-
4何兴华.互通立交设计若干问题的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8):72-72. 被引量:1
-
5张晓芬,赵斌,张世新.互通立体交叉设计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城市建筑,2014,0(17):58-58.
-
6刘开祥.浅谈互通式立体交叉变速车道设计要点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38(1):33-33.
二级引证文献6
-
1叶超,冯华.互通立交安全设计探讨[J].交通标准化,2009,37(19):130-132. 被引量:3
-
2刘庆全,黄春平.高速公路主线可变限速模糊控制及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0,27(12):335-338. 被引量:4
-
3崔志伟,崔治.公路立交等级及类型初探[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0(3):17-21. 被引量:1
-
4张乾.互通立交桥施工的交通组织优化研究[J].物流科技,2015,38(12):50-53.
-
5张志,吴和元.高速公路连接线总体设计方案分析[J].交通世界,2017(29):12-13. 被引量:2
-
6刘流.公路和城市道路互通式立交设计要点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1(2):33-34. 被引量:1
-
1葛为民.影响沥青砼路面平整度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29):100-100.
-
2张永晓.大断面隧道CD开挖工法受力及应用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2(4X):122-123. 被引量:3
-
3张淑霞,朱湘伟.论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的优势及其施工工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137-137. 被引量:8
-
4梁世论.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裂缝产生及修复技术探讨[J].科技信息,2010(17):321-321. 被引量:4
-
5王守君,邵玉振,任瑞波.城市道路路面半刚性基层试验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8):218-220.
-
6王凡凡.浅谈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的因素[J].天津市政工程,2014(1):6-8. 被引量:1
-
7韩圣仁.桥梁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及对策[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3(1):173-173.
-
8任凤霞.乳化沥青在稀浆封层技术上的推广应用[J].交通标准化,2011,39(5):133-135.
-
9郭文杰.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J].门窗,2014,0(2):179-179.
-
10魏艳玲,魏中华.谈影响沥青砼路面平整度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25):87-87.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