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事物总在变化。市场上曾经一支独秀的QQ,随着MSN的逼近,雅虎通的步步为营,再加上众多眼热的企业以及中国电信和网通加盟IMU。
出处
《IT时代周刊》
2005年第13期34-35,共2页
IT Time Weekly
参考文献7
-
1赵建军.可持续发展的后现代性特征[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4(3):19-22. 被引量:4
-
2张连国.后现代主义生态世界观的形成及其意义[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2):77-83. 被引量:8
-
3王彩云,张立成.后现代主义对技术理性的批判[J].济南大学学报,2000,10(4):30-32. 被引量:15
-
4张之沧.后现代思潮中的科学技术定位[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21-27. 被引量:5
-
5陈凡,李兆友.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
6(美)大卫·雷·格里芬(D.R.Griffin)编,王成兵.后现代精神[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
7(美)大卫·雷·格里芬(D.R.Griffin)编,马季方.后现代科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二级参考文献12
-
1[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
2[5]牟钟鉴.走进中国精神[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
3[5][法]利奥塔得.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81.
-
4[8][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英文版序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18-19.
-
5[20][美]卡普拉.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灌耕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6-7.
-
6[21][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81.
-
7释圣虚.般若起用论[J].般若,1995,(1).
-
8罗蒂.后哲学文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75.
-
9彼得·科斯洛夫斯基 毛怡红 译.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
10[美]麦金太尔 龚群 等译.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共引文献22
-
1易玉梅,彭志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发挥人的主体性[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7-9.
-
2惠连晓,郑旭东.走向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技术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4(9):15-18. 被引量:7
-
3刘绍学.“破”与“立”——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解构与重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6):12-16. 被引量:15
-
4邱夕海,陈俊明.从科技异化到科技人化———西方后现代主义对科技的伦理反思与道德重塑[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2):5-8. 被引量:9
-
5邬晓燕.技术理性化的文化解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3):64-68. 被引量:2
-
6高凡.对信息技术的人学反思[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1(3):82-85. 被引量:4
-
7吕国忱.知识异化批判的三种维度[J].北方论丛,2006(4):117-120.
-
8王学义.生态环境问题的后现代主义视野——基于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与经济[J].生态经济,2006,22(9):28-31. 被引量:1
-
9李菲.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1):108-109. 被引量:1
-
10徐健,徐瑞.后现代主义解读:主体性的消亡与重建——兼论主体间性与认知[J].社会科学家,2009,24(9):129-131. 被引量:13
同被引文献8
-
1陈青,才力.中国即时通讯:整合与变革的前夜[J].中关村,2005(1):70-72. 被引量:4
-
2曹斌.小企鹅能斗赢巨人微软吗?[J].IT时代周刊,2005(6):34-34. 被引量:1
-
3马化腾.即时通讯未来的6大应用趋势[J].IT时代周刊,2005(12):10-10. 被引量:2
-
4伍利华.即时通讯,零距离沟通[J].中国电子商务,2005(6):46-48. 被引量:4
-
5胡坤.即时通讯下一站[J].电子商务世界,2005(11):36-39. 被引量:2
-
6姜锵.小企鹅遭遇成长烦恼中国即时通讯狼烟四起[N].南方周末,2005-07-29.
-
7刘黎黎.什么是即时通讯(IM)?[J].中国新闻周刊,2005,27(3):48.
-
8米笑.即时通讯走到拐点[N].中国计算机报,2005,27(6):89-92.
二级引证文献37
-
1张钺.移动通信软件框架的应用与实现[J].科技风,2010(17).
-
2郑乃仁,韩秋,李岩.即时通讯市场无法直接收费盈利的原因分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4):151-151.
-
3李丹,张师毅.基于JAVA的仿QQ聊天系统的设计[J].微型机与应用,2013,32(24):11-13. 被引量:2
-
4谈德茂,刘玉华.基于Web服务的P2P混合结构网络实时通信软件的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2007,30(4):18-20.
-
5王磊.数字化校园中即时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24(3):399-402. 被引量:5
-
6林小燕.即时通讯在电子商务网站中的应用[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7(10):212-213. 被引量:2
-
7何永林,杨春,杨致邦,秦思栋,蒋仁举,田一玲,徐蕾.网络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促进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1):104-105. 被引量:5
-
8潘凤,王华军,苗放,李刚.基于XMPP协议和Openfire的即时通信系统的开发[J].计算机时代,2008(3):15-16. 被引量:23
-
9李凤.IM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10(4):71-73. 被引量:1
-
10刘旭国,骆华杰,王万成.即时通信工具的协议分析与互通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9(2):53-55. 被引量:3
-
1黄勇.即时通信:在差异与融合中前行[J].数字通信世界,2005(11):35-37.
-
2gaogao.菜鸟装机步步为营[J].网友世界,2005(5):18-19.
-
3任汉欣.NT下战贴.UNIX步步为营[J].计算机网络,1993(4):19-21.
-
4杨欢.步步为营 打造安全服务器[J].网管员世界,2008(18):90-91.
-
5Paul Thurrott 贾笑明(译者).了解微软公司的存储产品计划[J].Windows IT Pro Magazine(国际中文版),2006(5):30-32.
-
6张华.步步为营 迈向智能工厂[J].现代制造,2016,0(30):13-13.
-
7刘增武.虚拟物流企业文化融合问题研究[J].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学苑,2009,5(1):38-42.
-
8高新.当代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与融合[J].商业文化,2016,0(32):88-91.
-
9李其.中西企业文化的差异与融合[J].管理观察,1999,0(11):30-30. 被引量:2
-
10廖海锋.中国传统与现代管理思想的差异与融合[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7):164-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