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9-55,共7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批准号04XZX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7
-
1.《二程集》[M].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07页.
-
2.《陆九渊集》[M].中华书局,1980年版..
-
3《王文公文集》.199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
4.《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10页.
-
5.《张载集》[M].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24页.
-
6.《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14页.
-
7.《朱熹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60页.
共引文献248
-
1杨海文.儒学独断论的表现形式与突围策略[J].学术研究,2004(7):64-68. 被引量:2
-
2严清华,朱华雄.传统诚信理念规范市场秩序的机制和效用探析[J].中州学刊,2004(4):160-163. 被引量:1
-
3曾振宇.论“气”[J].哲学研究,2004(7):53-58. 被引量:9
-
4蔡方鹿.注经与哲学——朱熹经学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J].哲学研究,2003(3):53-59. 被引量:2
-
5林乐昌.张载答范育书三通与关学学风之特质[J].中国哲学史,2002(1):71-76. 被引量:3
-
6卢连章.论洛学在南方的传承[J].中州学刊,2004(5):142-145. 被引量:2
-
7杨永龙.“已经”的初见时代及成词过程[J].中国语文,2002(1):41-49. 被引量:19
-
8孙利.朱熹“心”论[J].江淮论坛,2002(5):66-70. 被引量:1
-
9崔永东.帛书《易经》与西周法制[J].孔子研究,2001(5):33-48. 被引量:2
-
10张学智.从人生境界到生态意识——王阳明“良知上自然的条理”论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4(6):29-35. 被引量:12
同被引文献44
-
1陈少峰.宋代理学的伦理范世与德育方法[J].中国哲学史,1993(2):66-71. 被引量:2
-
2陶渝苏.意义追逐与文字游戏——从德里达与伽达默尔之争看德法哲学的不同旨趣[J].贵州社会科学,2005(1):58-60. 被引量:2
-
3王金福,陈海飞.论解释学的马克思主义重建[J].江海学刊,2005(1):28-33. 被引量:6
-
4方旭东.诠释过度与诠释不足:重审中国经典解释学中的汉宋之争——以《论语》“颜渊问仁”章为例[J].哲学研究,2005(2):61-65. 被引量:12
-
5陈海飞.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J].高校理论战线,2005(2):54-57. 被引量:4
-
6梁燕城.孔子的方法学——从本体诠释学模式研究孔子哲学[J].文史哲,2005(2):17-25. 被引量:4
-
7龚秀勇.论文本学方法[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9-52. 被引量:4
-
8成中英,郭桥.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语言和本体论批评[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4(1):29-32. 被引量:1
-
9黄勇.解释学的两种类型: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2):45-52. 被引量:13
-
10郝润华.从经学到诗歌诠释学——以《钱注杜诗》为中心考察[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2):126-128. 被引量:1
-
1方啸天.唯物史观的中国化预期[J].理论界,2014(3):111-115.
-
2陈卫平.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科自觉——从胡适到冯友兰[J].中国哲学史,2003(2):5-12. 被引量:3
-
3马潇潇.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举行[J].中国教师,2012(24):4-4.
-
4王承略.论两汉经学发展的五个阶段[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32-35. 被引量:5
-
5王继训.论曹魏玄学中儒学天道观的线索[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4):1-5.
-
6王学典.新史学和新汉学:中国现代史学的两种形态及其起伏[J].史学月刊,2008(6):5-25. 被引量:41
-
7申屠炉明.南北朝儒家经学义疏三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1(4):77-82. 被引量:4
-
8兰平.汉学“典范大转移”与“新汉学”的来龙去脉——陈珏教授访谈录[J].文艺研究,2014(10):73-83. 被引量:4
-
9刘运好.三国·蜀经学发展考论[J].齐鲁学刊,2004(3):85-90. 被引量:2
-
10李文娟.西方汉学家眼中的孔子和礼文化[J].孔子研究,2015,0(2):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