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从医用内窥镜的光学系统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类讨论,阐述各种内窥镜的光学特点、当前发展状况及内窥镜技术发展的趋势。
出处
《医疗装备》
2005年第7期9-12,共4页
Medical Equipment
参考文献7
-
1吕平,刘芳,吕坤章,戚昭恩.内窥镜发展史[J].中华医史杂志,2002,32(1):10-14. 被引量:40
-
2Dennis C. Leiner, Leiner Associates. Miniatu re optics in the hospital operating room. SPIE Vol.935 Gradient- index Optics and Miniature Optica, 1988: 52~62.
-
3刘德森.纤维光学,2004.
-
4刘德森.微型自聚焦内窥镜的研制与开发报告[R].1990.
-
5钟向红.血管内窥镜图像传输系统的实验研究,2001.
-
6方萍.电子内窥镜的技术进展[J].医疗卫生装备,2003,24(9):20-21. 被引量:15
-
7药片式微型内窥镜报道[N].2002.8.
二级参考文献5
-
1潘国宗.第一届中国消化系疾病学术周专题报告文选[J].现代消化学进展,1997,:304-318.
-
2John Gibson.FDA Approves Camera-in-a-pill.FOX NEWS,2001.
-
3陆星华.内镜设备的国内外现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8,15(6):325-326. 被引量:7
-
4林良明,张江安,宋一然.蠕动插入式内窥镜机器人的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1,25(1):45-47. 被引量:4
-
5张江安,林良明,王国民.辅助内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的研究与关键技术[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2,26(1):54-58. 被引量:8
共引文献48
-
1黄娟娟,温俊海.立体电子内窥镜的工作原理与发展现状[J].生命科学仪器,2009,7(3):16-18. 被引量:8
-
2张捷,王长利.支气管镜发展史[J].中华医史杂志,2006,36(2):96-99. 被引量:10
-
3陈力,梅炳夫.内镜影像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9(5):102-106.
-
4陈基明,张连强,田晓东.电子内窥镜的使用和维护[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5):97-98. 被引量:18
-
5吴光辉.电子内窥镜的维护与保养[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7):128-129. 被引量:15
-
6曹兴.医用电子内镜的工作原理和使用维护[J].中国内镜杂志,2010,16(8):895-896. 被引量:10
-
7陈基明,田晓东,林晶.电子腹腔镜常见故障判断和维修[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10):107-108. 被引量:17
-
8王岳衡,李景涛,张晶.纤维支气管镜在咽喉及食管疾病治疗中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1):87-88. 被引量:1
-
9付唆林.腹腔镜临床应用的历史沿革与腹腔内镜检查技术的建立[J].中国医药科学,2012,2(3):9-11. 被引量:2
-
10唐伟,尚长浩,王粤.内窥镜的使用、维修及检测[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3):120-121.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254
-
1雷晴峰,陈燕芯,赵承奇,曾昊.便携式内窥镜系统的研制报告[J].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2014,0(21):584-585. 被引量:2
-
2谭力,刘玉玲,余飞鸿.光源显色指数的计算方法研究[J].光学仪器,2004,26(4):41-44. 被引量:27
-
3赵胜利.数字化诊断系统在口腔保健医疗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04,14(4):391-392. 被引量:6
-
4袁启明.内窥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一)纤维内窥镜[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1997,3(4):15-17. 被引量:1
-
5袁启明.内窥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二)电子内窥镜[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1997,3(5):34-36. 被引量:2
-
6刘全恩.色域及色域覆盖率[J].电视技术,2004(11):49-51. 被引量:19
-
7刘新文,王惠南,陶玲.OCT技术及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5,11(1):38-41. 被引量:14
-
8张镇西,蒋大宗,张志麟,林钧岫,周萍.生物组织光传播特性的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93,12(3):195-202. 被引量:10
-
9李德熊,阎达远.具有挡光环的遮光筒的等效反射率[J].光学学报,1994,14(7):777-780. 被引量:7
-
10许小东,徐佩霞.基于TMS320DM642的视频解码系统优化[J].数据采集与处理,2005,20(1):91-95. 被引量:12
引证文献36
-
1黄娟娟,温俊海.立体电子内窥镜的工作原理与发展现状[J].生命科学仪器,2009,7(3):16-18. 被引量:8
-
2高河玲,王跃.医用电子内窥镜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常规维护[J].中国医学装备,2006,3(1):53-54. 被引量:19
-
3段战军,舒朝濂.基于面阵CCD零件内表面无损检测的光学系统设计[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8,21(1):147-149. 被引量:1
-
4徐佳,王蔚生,张鸣杰,邱崧.基于Etendue和显色特性的内窥镜LED照明系统的设计[J].光学技术,2008,34(4):601-604. 被引量:4
-
5张薇,田维坚.大焦深内窥镜光学系统设计[J].光学技术,2009,35(4):558-560. 被引量:3
-
6吴頔,张红霞,贾大功,井文才,张以谟.口腔内窥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光电工程,2009,36(11):75-78. 被引量:2
-
7张薇,田维坚,张宏建.二元变焦内窥镜光学系统设计[J].光子学报,2010,39(1):105-109. 被引量:7
-
8朱彤辉,柳海,周嵩琳,金艳艳,解鑫,程学智,陈丹.支架式口腔内窥镜的设计与实现[J].医疗装备,2011,24(7):17-19. 被引量:3
-
9杨光,冯世领,蔡葵.适用于窥镜设备维修和预维护的工作流程改进[J].中国医学装备,2011,8(2):46-48.
-
10王晓民,李远洋,王新沛,刘梅,刘斌,刘智.消化道内窥镜的发展及趋势[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1):88-90.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134
-
1柳晓娜.智能交通监控镜头眩光模拟研究[J].智能物联技术,2020,52(5):44-49.
-
2宋海龙,陈兵,董广新,雷鹏,方梅娜.超声内窥镜校准标准装置研究[J].中国测试,2023,49(S02):124-127.
-
3窦伟,黄浩,李琦,刘永志.细胞发酵罐显微光电检测系统显微镜头光学设计[J].光学技术,2020,46(1):41-47. 被引量:3
-
4缪建文,宋国华,宋建新,蔡红.封装对φ5白光LED寿命的影响研究[J].光学技术,2009,35(6):915-918. 被引量:2
-
5侯珏,刘陈.LED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展望[J].光学仪器,2010,32(1):90-94. 被引量:5
-
6陈基明,张连强,田晓东.电子内窥镜的使用和维护[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5):97-98. 被引量:18
-
7吴光辉.电子内窥镜的维护与保养[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7):128-129. 被引量:15
-
8曹兴.医用电子内镜的工作原理和使用维护[J].中国内镜杂志,2010,16(8):895-896. 被引量:10
-
9朱彤辉,柳海,周嵩琳,金艳艳,解鑫,程学智,陈丹.支架式口腔内窥镜的设计与实现[J].医疗装备,2011,24(7):17-19. 被引量:3
-
10李积汉,陈斌,朱沛玲,刘福强.电子内窥镜负压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1,35(5):364-366.
-
1张艳辉,黄战华.胶囊内窥镜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仪器,2006,12(4):4-7. 被引量:9
-
2江先进,王惠文.差动光栅在精密测试中的应用[J].测试技术学报,1996,10(3):574-579.
-
3裘溯,倪宇,金伟其,郭宏,刘志刚,米凤文.基于微端面光纤面板的多孔径视场重叠复眼的视场模型[J].光学精密工程,2015,23(11):3018-3025. 被引量:10
-
4孙宇臣,葛宝臻,张以谟.物体三维信息测量技术综述[J].光电子.激光,2004,15(2):248-254. 被引量:55
-
5白剑,尉志军,牛爽,侯西云,徐建锋.二元球透镜可见/紫外双波段光学系统[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9,38(6):1068-1071. 被引量:2
-
6王军,鲍海明,魏仲慧,何昕,郝志航.光学三维轮廓测量技术综述[J].光机电信息,2005,22(2):32-36. 被引量:8
-
7陈森昌,莫建华,史玉升,黄树槐.应用RP技术快速制造金属/陶瓷零件和模具[J].金属成形工艺,2001,19(5):17-21. 被引量:1
-
8赵新才,李剑,刘宁文,温伟峰,李泽仁,张昆林.超高速分幅相机中的无鬼像光学系统[J].激光与红外,2016,46(5):583-586.
-
9潘大雷,顾申杰,郭广跃,钟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论的发展与分析[J].机电信息,2016(18):171-172. 被引量:1
-
10李靓,许正蓉,赵亮.复杂产品设计方法的分类研究[J].机械设计,2008,25(3):1-3. 被引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