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11,共3页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3
-
1费格尔.《道德的判断力与审美的自律》[A]..《中国学术》第四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01页.
-
2高全喜.《休谟政治哲学》有关论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
3席勒 冯至译.《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共引文献8
-
1赵静蓉.论卢梭与席勒的现代性批判[J].人文杂志,2004(4):115-119. 被引量:1
-
2刘琼.唯美主义的历史:从道德社会到消费社会[J].天津社会科学,2005(6):115-118.
-
3朱立元,刘阳.论审美超越[J].文艺研究,2007(4):4-14. 被引量:23
-
4耿波.审美文化的自由历程与价值反思[J].学术月刊,2008,40(3):104-112. 被引量:1
-
5钟璞.论人性自由的审美价值[J].求索,2011(6):125-127. 被引量:7
-
6张纪娥,李军.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构[J].教育评论,2012(3):105-107. 被引量:1
-
7李三达.走向审美的政治——论朗西埃审美平等理论的两个维度[J].天津社会科学,2014(1):103-108. 被引量:6
-
8江守义.文学经典的价值——与聂珍钊、梁晓萍先生商榷[J].文艺研究,2015(5):58-66.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3
-
1吴世昌.重新评价历史人物——试论韩愈其人[J].文学评论,1979(5):10-14. 被引量:6
-
2[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5页.
-
3钱钟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05页.
-
1林敦琦.主复活后所做的几件事[J].天风,1997(4):7-8.
-
2犁航.重塑荧屏的“中国形象”[J].声屏世界,2013(3):71-71.
-
3黄健云.论席勒美论的独特角度及价值[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73-77.
-
4崔汀.灵异奇幻电影面面观——那些把人虾大的精灵鬼怪们[J].少年博览(初中版),2012(11):33-35.
-
5林衡夫.往事如烟忆张包[J].上海集邮,2009(3):5-6.
-
6邓文婷,姚楚涛(指导老师).冬之恋[J].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中旬),2007(2):24-24.
-
7高译.审美—艺术—自由——论席勒美学思想中人的“完整性”追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4):40-46. 被引量:6
-
8冯元溪,沈莹.积蓄爱的力量——《小海带》读后感[J].小主人报,2016,0(6):32-32.
-
9魏斌宏.对象·距离·美——重读《审美教育书简》[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4):536-539. 被引量:1
-
10王天保.席勒的形式美学思想[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22(4):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