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汉语“人生”的隐喻认知机制
被引量:
14
On The Metaphors Cognitive Mechanism of Chinese Life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论证莱可夫和约翰逊概念隐喻理论单向性不足的基础上,本文整合西方体验哲学、中国传统心学思想和当代神经心理学的感觉统合理论,提出以隐喻认知思维体验性特征作为隐喻源域类型划分标准,通过汉语“人生”的隐喻认知机制这一个案,探讨从单一目标域指向多种源域的反向映射认知模式,从而与莱可夫和约翰逊从单一源域指向多种目标域的单向映射认知模式构成双向互补关系。
作者
黄华新
吴恩锋
机构地区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6-111,共6页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认知机制
人生
汉语
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模式
神经心理学
体验哲学
感觉统合
心学思想
中国传统
划分标准
认知思维
互补关系
约翰逊
莱可夫
目标域
单向性
源域
体验性
映射
指向
单一
个案
分类号
H10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4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529
同被引文献
90
引证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14
参考文献
10
1
G. Lakoff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P14 - 17.
2
王寅.
Lakoff & 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J]
.外国语,2001,24(4):15-21.
被引量:72
3
刘正光.
莱柯夫隐喻理论中的缺陷[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5-29.
被引量:54
4
束定芳.
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2):98-106.
被引量:392
5
G. Lakoff & M.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P73.
6
G. Lakoff & M.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P497.
7
邹其昌.
论王守仁美学的体验性质[J]
.武陵学刊,1997,32(1):32-34.
被引量:2
8
陈立胜.
王阳明思想中的“身体”隐喻[J]
.孔子研究,2004(1):60-73.
被引量:13
9
A. J. Ayres. Improving academic scores through sensory integration.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1972. Vol(5). P24 - 28.
10
开拓语言认知研究的新领域——“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综述[J]
.外国语,2002,25(1):1-5.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64
1
束定芳.
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J]
.外语学刊,2000(2):23-33.
被引量:134
2
袁毓林.
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J]
.语言文字应用,1996(1):61-67.
被引量:23
3
桂诗春.
认知和语言[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23(3):3-9.
被引量:93
4
束定芳.
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4):253-260.
被引量:205
5
.《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
Sallie McFague, Metaphorical Theology: Models of God in Religious Language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2), p. 15.
7
.《与顾惟贤》[M].,..
8
.《全集》27卷续编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996页.
9
拙著.《自我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运动研究》第三章[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
朱熹编.《二程子语录》[M].中国子学名著集成影印本,明刊十行本.第269页.
共引文献
529
1
景治强,祁玲.
《水浒传》英雄人物绰号的维吾尔语翻译研究——基于认知翻译学与文化翻译学理论的分析[J]
.语言与文化研究,2022,23(2):230-240.
2
赵茹梦.
隐喻相似性问题的探讨[J]
.现代英语,2021(18):111-113.
被引量:1
3
姚尧.
基于体验哲学思想的高职外语微课课程思政应用路径研究[J]
.现代英语,2020(17):94-96.
4
袁国荣.
隐喻的语言哲学研究:语义—语用界面视角[J]
.绥化学院学报,2022,42(12):69-72.
5
陈鸿,余文婷.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动宾式新增词认知隐喻研究[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1):41-48.
6
木白热克·依明.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你柠檬了吗”[J]
.汉字文化,2021(S02):26-28.
7
杨胜江.
法律的空间隐喻研究[J]
.法律方法,2022(2):185-197.
8
赖佳韩.
浅析心理活动描述中隐喻的翻译策略[J]
.新东方英语(中英文版),2019,0(8):101-103.
9
邹馨磐.
能指—所指中的隐喻及相似性神话——兼论隐喻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J]
.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2018,0(1):159-168.
10
鲁克伟,韦汉.
死喻形成的多维考察——隐喻是如何被词汇化的[J]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4):43-48.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
90
1
束定芳.
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J]
.外语学刊,2000(2):23-33.
被引量:134
2
胡壮麟.
隐喻与文体[J]
.外语研究,2000,17(2):10-17.
被引量:38
3
何自然.
推理和关联──认知语用学原理撮要[J]
.外语教学,1997,18(4):1-10.
被引量:79
4
王斌.
概念整合与翻译[J]
.中国翻译,2001,22(3):17-20.
被引量:126
5
张全生.
中国隐喻研究十年综述[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3):173-176.
被引量:19
6
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4):268-275.
被引量:2290
7
吴言生.
禅宗的诗学话语体系[J]
.哲学研究,2001(3):20-28.
被引量:6
8
王红孝.
隐喻的空间映射与概念整合[J]
.外语教学,2004,25(6):9-13.
被引量:39
9
王寅,李弘.
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当代隐喻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0(6):140-143.
被引量:231
10
马清华.
隐喻意义的取象与文化认知[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4):267-273.
被引量:60
引证文献
14
1
许颖欣.
汉语“口”的隐喻认知机制研究[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33-37.
被引量:3
2
任珊.
禅语问答的认知语言学观照——以《景德传灯录》为中心[J]
.重庆社会科学,2006(2):62-68.
3
卢中.
认知性隐喻及其翻译[J]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24(6):65-69.
4
方芝阳.
汉语“爱情”隐喻认知机制[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86-93.
被引量:1
5
戴淑君.
关于“生活”的隐喻认知[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22(1):24-27.
6
王寻.
汉语词汇“青春”的隐喻认知系统[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5):124-127.
被引量:2
7
黄兴运.
人生隐喻的认知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3):112-114.
被引量:4
8
全晓云.
论汉语“婚姻”的隐喻认知机制[J]
.学术探索,2014(3):71-74.
被引量:3
9
孙碧琪,燕凯琪.
认知角度下北京方言中概念隐喻的特点——以老舍作品为例[J]
.长安学刊,2014(2):35-39.
10
帖伊.
体验·隐喻·人生——从现代汉语“人生”隐喻看概念隐喻的“多源”机制[J]
.长春大学学报,2016,26(5):54-58.
二级引证文献
14
1
俞米微.
通过对女性的隐喻性称呼看英语中的性别歧视[J]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11(2):67-68.
被引量:1
2
赵杭飞,钟守满.
面部器官词语翻译及其认知解读[J]
.宜春学院学报,2014,36(2):109-113.
被引量:1
3
李兴忠.
广告标语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5):69-71.
被引量:5
4
帖伊.
体验·隐喻·人生——从现代汉语“人生”隐喻看概念隐喻的“多源”机制[J]
.长春大学学报,2016,26(5):54-58.
5
程文文.
汉语的隐喻认知机制研究[J]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7,0(Z2):74-78.
6
杨洋,董方峰.
当代中国媒体话语中的战争隐喻现象研究[J]
.外国语文研究,2017,3(2):2-11.
被引量:7
7
程凯文,肖雅丹,邓颜蕙.
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1):62-70.
被引量:6
8
林那然.
含“口”字的汉泰成语探析[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39(1):85-91.
被引量:1
9
熊奥奔.
从壮语“口/嘴”的隐喻看壮族的认知特征——以马山壮语为例[J]
.广西民族研究,2019(4):152-158.
被引量:2
10
郑秋萍.
汉语“人生是一场表演”概念隐喻认知文化研究[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9,40(6):90-96.
1
方芝阳.
汉语“爱情”隐喻认知机制[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86-93.
被引量:1
2
封世文.
全国神经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J]
.语言科学,2005,4(5):17-17.
3
胡毅敏.
类比推理的形式化探析[J]
.昆明学院学报,2013,35(1):55-57.
被引量:2
4
杨铮铮.
传统“五伦”的现代建构[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8(3):128-131.
被引量:6
5
刘悦明,熊宜春.
论儿童认知隐喻机制[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22(1):80-81.
6
胡欢.
教学中用隐喻认知思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9(6):133-134.
7
李成滋.
俄语成语性复合句结构《НЕ+НОМИНАТИВ…ЧТОБЫ》浅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87(6):26-29.
8
薛红勤.
透过隐喻看模因[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0(1):48-50.
被引量:1
9
郭可教.
从汉字与脑的关系看汉字研究的意义[J]
.汉字文化,1989(Z1):10-11.
10
陈天林.
无可说即是说——论中国哲学的思维向度[J]
.贵州社会科学,2003(2):43-46.
被引量:1
浙江社会科学
2005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