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0-91,共2页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二级参考文献1
-
1.《大腕的商业精神》.《中国日报》,2001年12月20日.
共引文献26
-
1陈力丹.2001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J].新闻界,2002(2):8-12. 被引量:4
-
2黎明洁.重审散文式新闻论争[J].学术论坛,2004,27(6):130-132. 被引量:1
-
3江昀.我国传播业的制度变迁[J].当代传播,2005(2):7-9. 被引量:1
-
4易钟林,谭天.从电视读网看传媒互动[J].新闻爱好者,2006(05S):15-16.
-
5付晓静.构建电视体育报道的新模式——以央视世界杯专题报道《豪门盛宴》为样本[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28(5):74-76. 被引量:1
-
6张丹,叶蕾.活跃与繁荣:中国传播学近10年的专业化进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1):43-47. 被引量:2
-
7王井.我国网络传播研究十年状况综述——以四种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为例[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0(2):108-109. 被引量:7
-
8徐剑,赵征南.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基于CNKI、CSSCI高被引论文观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8(5):46-53. 被引量:14
-
9耿芳芳.变革与发展:网络电视的生态学考察和文化展望[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4(3):89-92.
-
10吕观盛.基于CNKI的我国旅游专业期刊地域学术影响力分析[J].旅游论坛,2012,5(3):7-11.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16
-
1华强,曙光.受众:主持人意识的根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8(10):70-71. 被引量:1
-
2Mary Catherine O’Connor,孙博宁.善用受众反馈[J].创业邦,2010(1):75-75. 被引量:1
-
3张梅.论电视主持人节目的“受众中心化”——从两个个案看受众诉求对主持人节目的影响[J].作家,2008,0(24):199-200. 被引量:1
-
4郝雨,邢虹文.互动:媒体如何让受众做主[J].今传媒,2005,13(11X):19-20. 被引量:1
-
5何小兰.“香饽饽”,还是“鸡肋”?——对电视节目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互动的分析[J].新闻记者,2006(4):53-55. 被引量:6
-
6杨允.主持人与受众关系新论[J].新闻爱好者,2006(04S):16-17. 被引量:1
-
7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8埃里克·麦克卢汉 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
9阿祥.网络电影—电影史上的一场革命[J].计算机与网络,2000,(17):30-30.
-
10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
1李杜若.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的作用[J].新闻传播,2016(10):99-99.
-
2王鲁婧.互联网时代电视传播模式创新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8(3):92-92. 被引量:2
-
3常江,文家宝.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电视传播模式及其社会影响[J].新闻与写作,2013(12):25-28. 被引量:5
-
4常江.解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传播模式[J].新闻界,2013(8):14-20. 被引量:1
-
5周勇.电视会终结吗?——新媒体时代电视传播模式的颠覆与重构[J].国际新闻界,2011,33(2):55-59. 被引量:49
-
6刘思晓.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以《中国成语大会》为例[J].山西青年,2016,0(1):184-184.
-
7陈东明.短信互动在当今广播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广播,2009(2):55-57.
-
8丁敏艺.新媒体时代电视传播模式的颠覆与重构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7,3(4):65-66.
-
9王颖.浅谈移动多媒体电视的兴起与电视传播模式变革[J].魅力中国,2010(14):126-127. 被引量:2
-
10李艳,王燕侠.电视媒体的互动传播[J].新闻前哨,2009(12):69-70.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