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班组串换制实验提升道德教—学实效性的十项机制分析 被引量:4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提升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要求我们重视学校道德教导下的学生自身的道德学习。为了扩大道德教-学的视域,提高学生道德学习的敏感性,创设更多的道德实践的情境,班组串换制在为时六年的实验中进行了班级串换、小组串换、班组干部串换三方面的改革。本文分析了这些举措有利于道德教-学的十项具体机制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化育作用。
作者 侯晶晶
出处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7-72,共6页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xperiment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江苏省江阴市峭岐实验小学内部交流资料 “班组串换制”纪实[M].,2004..
  •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6卷[M].,..
  •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 4涂尔干.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07.
  • 5Nodding, N.(1992)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 NY:Teachers College Press.
  • 6Noddings, N.(1998)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Boulder:Westview Press.
  • 7Nussbaum, M.(1986) The Fragility of Goodnes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8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1-62.
  • 9Noddings, N.(1986) 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 Moral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0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共引文献999

同被引文献27

  • 1张勇.澳大利亚校园的“同伴调解”[J].教师博览(上旬刊),2006(10):18-19. 被引量:1
  • 2[美】内尔·诺丁斯,侯晶晶译.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 3张晔均.浅谈学会关心弱者[A】.贾莉莉.“学会关心”研究【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 4董德刚."我"的试读[A].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 5[英]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韩健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 6[德】库尔特·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M】.竺培梁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 7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全国家庭教育调查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 8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三版)【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 9[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
  • 10[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1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