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思想教育研究》
2005年第7期30-31,43,共3页
Studie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19
-
1孟昉,黄佳豪.论人际吸引[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2(4):106-107. 被引量:7
-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5-53.
-
3童庆炳.现代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
4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34.
-
5Taylor S E,Peplau L A,Sears D O.社会心理学[M].谢晓非,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
6罗娟,任顺元.试论学生德性生成的基础[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10):51-53. 被引量:2
-
7泛珠江三角地区九所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现代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
8孙五俊.高校组织中师生信任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5.
-
9孙时进.社会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
10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21.
引证文献8
-
1王萍霞.生生交往与学生德性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20):50-50. 被引量:1
-
2吴林江.人际吸引与大学生人际关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B):187-189. 被引量:3
-
3张林,刘海辉.人际吸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效度的心理学反思[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14(5):13-16. 被引量:1
-
4聂明镜,车俊豪.研究生视角下的师生信任研究——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科技视界,2014(23):180-182. 被引量:1
-
5孙博文.试析人际吸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2015(36):11-12. 被引量:1
-
6胡静.学习任务单:学生德性发展的有效“支架”[J].内蒙古教育(B),2017,0(8):57-58.
-
7张奇.人际吸引规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8):103-106.
-
8江成.论人际吸引规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25(1):33-3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7
-
1崔斌,吴彩云,罗莉莉,傅丽萍.女大学生身体意象与同伴关系:化妆意识的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2021(11):5-7. 被引量:1
-
2丁文君.论社会心理学原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时代报告(学术版),2021(5):112-113. 被引量:1
-
3甄月桥,陈聪,朱茹华.高校师生信任关系现状及差异分析——基于教师可信度视角[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1):83-89. 被引量:3
-
4刘晨妮.增强高校思政课堂吸引力的途径探究——基于人际吸引的视角[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0(6):134-134.
-
5江成.论人际吸引规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25(1):33-36. 被引量:1
-
6胡玉红,符明弘.大学生外表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校园心理,2022,20(1):70-74.
-
7杨靓.浅析学生同伴交往背后的德育价值[J].江苏教育,2017(31):49-51.
-
1邵建华.领导者须认清并把握人际吸引规律[J].领导科学,2008(3):44-45.
-
2陈利.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途径[J].才智,2014,0(31):321-322.
-
3徐凌云.擦亮心灵的天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4,0(4):40-41.
-
4韩元平.浅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相似性与互补性[J].神州,2012(32):239-239.
-
5张东.人际吸引规律在秘书工作中的应用[J].职业,2007(29):115-116. 被引量:1
-
6安冬冰.由一次出乎意料的学生反应引发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上旬刊),2014(12):53-53.
-
7丁娜妮.浅析“人际吸引”原理在大学生求职交际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09,0(4):93-93.
-
8彭雪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探析——基于人际吸引的视角[J].亚太教育,2016,0(30):125-125.
-
9储璧茜.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家,2011(24):245-246.
-
10孙博文.试析人际吸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2015(36):11-12.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