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代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其深刻卓绝之处,就在于它揭示了中国人“集体无意识”中的“伤时原型”,又一次表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伤时”母题。不少学者指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存在着一个“悲秋”传统。但是,“悲秋”的外延小,而“伤时”的外延大;“悲秋”是现象,“伤时”是本质。因此,对中国文学史上的“悲秋”传统,应准确地名之为“伤时”传统。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这一大无奈中,不能“伤时”,也就不能“惜时”;必有“伤时”之痛,方有“惜时”之心,方能“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这正是中国文学传统中“伤时”母题的积极意义所在。
出处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0-131,共2页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