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决策咨询通讯》
2005年第4期31-34,共4页
Decision-Making&Consultancy Newsletter
同被引文献14
-
1周睿.从三次产业结构的视角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合理性探讨[J].统计与咨询,2007(2):14-15. 被引量:5
-
2王新文.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5):129-130. 被引量:3
-
3赵连荣,赵冰.辽宁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05(19):17-19. 被引量:4
-
4高相铎,贾玫,李诚固.吉林老工业基地产业布局与协调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6):30-33. 被引量:1
-
5方刚.灰色局势决策方法在宿州市农业发展方向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9):1997-1999. 被引量:4
-
6宫秀芬.辽宁产业布局及发展方向[J].党政干部学刊,2007(2):31-32. 被引量:6
-
7陈芳芳 姜忠义.灰色局势决策方法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心选址问题中的应用.公路交通科技,2008,(17):172-172,192.
-
8汤军.深圳三次产业结构趋势分析[J].价值工程,2007,26(1):20-23. 被引量:4
-
9李佑莲.基于灰色局势决策理论的工程设计方案评价[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5):584-587. 被引量:6
-
10王宪杰.山东半岛城市群三次产业经济增长效能分析与预测[J].商业研究,2008(8):1-5.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8
-
1刘倩菲.辽宁省“三大经济区”产业发展方向分析——基于灰色局势决策理论[J].经济研究导刊,2010(33):110-113. 被引量:3
-
2肖飞.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必须做到“五化”[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29-32.
-
3马毅,郑连弟,张宪立.辽宁制造业生产物流管理控制问题研究[J].商情,2011(5):160-161.
-
4柏宇光.论辽宁工业产业布局的优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5):15-17.
-
5邬娜,傅泽强,谢园园,徐建伟,沈鹏,高宝.辽河流域产业布局生态适宜性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5,31(7):60-64. 被引量:6
-
6周祥军.辽宁省产业结构服务化拐点测算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20):26-27. 被引量:1
-
7马雪琦.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J].武术研究,2021,6(2):150-153.
-
8王洪明,丁一.城乡融合背景下辽宁省优化产业布局的对策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2,35(5):14-16.
-
1李娟.纺织经济率先趋向新常态[J].纺织科学研究,2014,0(11):47-48.
-
2林定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乡镇企业,2001(10):4-5.
-
3吴有民.略论辽宁农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商情,2012(37):75-75.
-
4范贤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云南省的精准扶贫工作刍议[J].南方农业,2016,10(15):133-134.
-
5金红梅,宗颖生.山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状况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526-528. 被引量:2
-
6时声.现代商谚:谋山东必请齐鲁[J].广告主,2007(3):78-79.
-
7常贵晨.辽宁中部七城市结盟[J].中国工程咨询,2005(5):55-55.
-
8蔡先金,张远忠.区域产业布局中交通运输最优化模型应用分析[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3,11(4):57-60.
-
9刘静.浅析辽宁中部旅游城镇的发展潜力[J].中外企业家,2015(4X).
-
10黄伟,林锦凤.产业升级视角下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探讨[J].广东土地科学,2009,8(4):37-41.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