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陕西农业科学》
2005年第4期105-108,共4页
Shaanx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参考文献5
-
1代高飞,张东明,黄木坤.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和经济的协调发展[J].四川环境,2001,20(2):49-51. 被引量:3
-
2杨涛,王雅鹏.农村耕地抛荒与土地流转问题的理论探析[J].调研世界,2003(2):15-19. 被引量:62
-
3李善同,刘勇.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2(6):5-12. 被引量:18
-
4林道辉,沈学优,刘亚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2,24(2):120-123. 被引量:37
-
5王长征,刘毅.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3):32-36. 被引量:41
二级参考文献52
-
1叶谦吉,于法稳.重庆市三峡库区建设可持续发展新型山地生态农业的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1):3-5. 被引量:9
-
2谷树忠.持续发展思想及其对自然资源问题的含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3,3(1):59-62. 被引量:20
-
3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14(2):136-143. 被引量:208
-
4郑度.中国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J].地理学报,1994,49(6):481-489. 被引量:65
-
5蔡宁,吴刚,许庆瑞.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及其模式[J].中国环境管理(吉林),1995(3):10-13. 被引量:13
-
6林逢春,王华东.区域PERE系统的通用自组织演化模型[J].环境科学学报,1995,15(4):488-496. 被引量:25
-
7夏光,秦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经济机制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1989,9(4):241-246. 被引量:2
-
8吕淑萍.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J].上海环境科学,1996,15(1):1-4. 被引量:20
-
9胡延照.论上海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上海环境科学,1996,15(4):1-3. 被引量:12
-
10徐强.区域矿产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几个问题的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1996,11(2):135-141. 被引量:59
共引文献152
-
1孙铭.耕地抛荒现象的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的思考[J].基层农技推广,2024(2):121-124. 被引量:1
-
2段进朋.论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创新[J].理论观察,2004(6):27-30. 被引量:5
-
3王孔雀,胡仪元.生态经济的制度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04,20(S1):76-79. 被引量:11
-
4周全绍.农村土地抛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06,21(4):15-19. 被引量:3
-
5冯雷.三大难题制约中国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2):77-82. 被引量:6
-
6张永忠.努力提高我国税制的绿色水平[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2):63-64.
-
7侯霞.西藏发展生态经济的若干问题[J].西藏发展论坛,2012(2):27-32. 被引量:5
-
8刘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以X市X村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S2):11-13. 被引量:1
-
9赵万水.日本农民年金制度对我国土地保障的启示[J].调研世界,2004(7):37-39. 被引量:7
-
10李爱年,胡春冬.环境容量资源配置和排污权交易法理初探[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3):110-114.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6
-
1吴侃.我国“三农”问题的体制根源与基本对策[J].农村经济,2004(10):12-14. 被引量:3
-
2柯炳生.关于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26(1):25-30. 被引量:113
-
3张淑荣.入世后我国农业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2):44-49. 被引量:4
-
4王浩云,任勇.WTO《农业协定》的主要缺陷及对多哈回合的展望[J].经济师,2005(8):28-29. 被引量:3
-
5王耀.小城镇建设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J].经济经纬,2005,22(5):98-101. 被引量:4
-
6刘甲朋,尹兴宽,杨兵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讨论综述[J].人口与经济,2004(1):32-36. 被引量:34
二级引证文献5
-
1杨涛,罗必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及长效机制探讨[J].生态经济,2006,22(12):118-120. 被引量:5
-
2冯鹏义,蔡继荣.城乡统筹发展机理及其战略选择[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88-92. 被引量:2
-
3李晓芳.论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80-82.
-
4刘昊.统筹中国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2):18-20. 被引量:1
-
5刘飞,何健全.红河州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J].农业教育研究,2010(4):8-11.
-
1叶榕燕.感动 思索 期待——写在福建省盐业公司龙岩分公司非盐产品经营两周年之际[J].中国盐业,2011(16):51-53.
-
2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2011年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实施意见[J].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2011(14):21-24.
-
3李陵申.“兴奋”背后的尴尬与困惑[J].纺织服装周刊,2011(44):10-10.
-
4黄君洁.增加农民收入与扩大公共信息供给[J].理论探索,2006(4):105-107. 被引量:1
-
5周海鸥.关于河北省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的思考[J].河北学刊,2012,32(5):217-220. 被引量:3
-
6余茂辉,吴庆林.安徽大别山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23):1-2. 被引量:2
-
7邬爱其,张海峰.当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缺陷[J].调研世界,2001(3):18-19. 被引量:1
-
8电力央企将获国资委约百亿元注资[J].供电企业管理,2009(1):76-76.
-
9张慧麟,刘德义.日本保护型油墨的市场动向[J].化工新型材料,1994,22(11):36-40.
-
10蒋敏元.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体的新林业发展战略构想[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2):18-24. 被引量: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