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科举考试与日本
被引量:
15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and Japan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作为东亚科举考试文化圈的一员,模仿唐朝制度的日本科举考试经历了古代的贡举制、江户后期的“学问吟味”与明治初期的“进士及第之法”提案三个阶段。但是,受到政治体制与历史条件的制约,日本的科举制度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出公平竞争、选拔人才的功能。贵族色彩浓厚、注重汉文“素读”的日本科举制度只是游离在政治体制的边缘地带,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文化传承与教育普及的功能。
作者
吴光辉
机构地区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出处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58,共6页
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
关键词
科举考试
日本
分类号
G512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14
共引文献
21
同被引文献
130
引证文献
15
二级引证文献
27
参考文献
14
1
天野郁夫.《考试的社会史》[M].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年版.第2-3、28、30-31、56、58、59页.
2
中村春作.《江户儒教与近代的"知"》[M].塘鹅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113-116页.
3
高明士.《隋唐贡举制对日本、新罗的影响》[A].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古代中韩日关系研究》[C].,1987年出版.第85、85、93、93、94页.
4
高桥枚乘.《日本教育文化史(一)》[A]..讲谈社学术文库[C].,1978年版.第78-79、75页.
5
吴光辉.
日本科举制的兴亡[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3(5):35-41.
被引量:19
6
.内藤湖南指出日本的古代教育经历了以公卿教育为主的时代、中流教育时代、庶民教育时代三个时期,以公卿教育为主的时代逐渐形成了以纪传道为家业的菅原、大江世家,以明经道为家业的清原、中原世家,以明经道为家业的船桥、伏原世家[Z].,..
7
李进熙.《江户时代的朝鲜通信使》[M].讲谈社,1992年版.第274页.
8
罗纳德.P.多尔著 松居弘道译.《江户时代的教育》[M].岩波书店,1970年版.第40、180-181页.
9
大久保利谦.《日本的大学》[M].创元社,1943年版.第104、105页.
10
顾明远 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日本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196页.
二级参考文献
9
1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1.
2
[4]高明士.日本古代学制与唐制的比较研究[M].台北:学海出版社,1986.
3
[5]国书逸文研究第24号[M].东京:国书逸文研究会,1991.
4
[6]寄田启夫,山中芳和.日本教育史[M].东京:密涅瓦书房,1993.
5
[7]顾明远,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日本[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8]熊庆年.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叶中日教育发展比较[M].四川:巴蜀书社,2000.
7
[9]李进熙.江户时代的朝鲜通信使[M].东京:讲谈社.1992.
8
[10]中江藤树.藤树先生全集藤树规[M].东京:岩波书店,1940.
9
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J].中国社会科学,2001,(5).
共引文献
21
1
梁青.
贵族·私学·贡举——以菅原氏为核心的日本“科举学”一瞥[J]
.日本学研究,2022(1):183-195.
2
陆淑婷.
他者之眼:燕行录中的科举[J]
.科举学论丛,2023(2):143-155.
3
许露.
论厦门大学科举学人的学术求索与认同[J]
.科举学论丛,2022(1):110-118.
4
向洁.
科举制与日本奈良平安期贡举制之比较研究[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49-52.
被引量:3
5
刘海峰.
中国对日、韩、越三国科举的影响[J]
.学术月刊,2006,38(12):136-142.
被引量:20
6
龚颖.
伦理学在日本近代的历史命运:1868-1945[J]
.道德与文明,2008(1):16-19.
被引量:3
7
赵伯陶.
明清八股取士与文学及士人心态[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1):97-106.
被引量:3
8
秦梨丽.
试从中日两国科举制产生社会背景分析其命运[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271-273.
被引量:1
9
胡欣.
日本古代教育的特点[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10):95-97.
被引量:1
10
陈伟.
古代日本与唐朝官人出身制度的比较[J]
.日本研究,2010(4):70-74.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30
1
常会营.
儒家“庙学合一”教育规制的形成及历史价值[J]
.世界宗教文化,2021(2):33-40.
被引量:6
2
刘海峰.
走出引号的科举学[J]
.湖北招生考试,2022(3):1-1.
被引量:1
3
刘海峰.
“科举学”研究与教育考试改革[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4):3-6.
被引量:13
4
刘海峰.
为科举制平反[J]
.书屋,2005(1):4-10.
被引量:38
5
张亚群.
从考"官"到考"学"——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J]
.书屋,2005(1):16-20.
被引量:15
6
刘一彬.
游走于科举与高考之间:一种超越的科举整体观[J]
.教育与考试,2009(6):38-43.
被引量:1
7
向洁.
科举制与日本奈良平安期贡举制之比较研究[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49-52.
被引量:3
8
王先明.
中国近代绅士阶层的社会流动[J]
.历史研究,1993(2):80-95.
被引量:24
9
刘海峰.
“科举学”:一个广阔而专门的研究领域[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9(4):15-17.
被引量:7
10
刘乃亮.
也谈日本的科举制度[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3):59-61.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15
1
许露.
论厦门大学科举学人的学术求索与认同[J]
.科举学论丛,2022(1):110-118.
2
严得秋.
《儒林外史》日译本科举词汇浅析[J]
.科举学论丛,2021(2):52-64.
3
向洁.
科举制与日本奈良平安期贡举制之比较研究[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49-52.
被引量:3
4
刘海峰.
中国对日、韩、越三国科举的影响[J]
.学术月刊,2006,38(12):136-142.
被引量:20
5
秦梨丽.
试从中日两国科举制产生社会背景分析其命运[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271-273.
被引量:1
6
范哗.
科举学文化视角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5(1):22-27.
被引量:1
7
陈伟.
古代日本与唐朝官人出身制度的比较[J]
.日本研究,2010(4):70-74.
被引量:1
8
袁灿兴.
梁启超与“废科兴学”[J]
.湖北招生考试,2010,0(18):62-64.
9
范哗.
中国科举文化浅论[J]
.湖北招生考试,2011,0(12):48-56.
10
刘君.
日本汉文素读法源流考[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3):75-80.
二级引证文献
27
1
许露.
论厦门大学科举学人的学术求索与认同[J]
.科举学论丛,2022(1):110-118.
2
刘一彬.
游走于科举与高考之间:一种超越的科举整体观[J]
.教育与考试,2009(6):38-43.
被引量:1
3
覃红霞.
以治学为乐--刘海峰教授学术研究述评[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7-14.
被引量:1
4
吴惠巧.
科举制对台湾社会的影响[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2):94-97.
被引量:1
5
郑若玲.
高考公平的忧思与求索[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8(2):14-29.
被引量:47
6
陈伟.
古代日本与唐朝官人出身制度的比较[J]
.日本研究,2010(4):70-74.
被引量:1
7
何慧芳.
科举制度在韩国的嬗变及其对韩国文化的积极影响[J]
.教育与考试,2011(2):43-46.
被引量:3
8
何慧芳.
科举制度在韩国的嬗变及对其文化的积极影响[J]
.中国考试,2011(7):56-60.
被引量:1
9
崔晓.
从日本汉诗看古代日本贡举制度[J]
.世界历史,2012(1):89-98.
被引量:5
10
李坤.
科举视角下的音乐选秀模式分析与借鉴[J]
.艺术教育,2013(4):34-35.
1
许英家.
让孩子们生活得轻松些[J]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2010(4):235-235.
2
潘广友.
我与学困生订协议[J]
.教育文汇,2004(1):31-31.
3
杨登明,张越,王若懿,吴昊辰,杨秀磊.
四省市区校医状况调查[J]
.教育(综合视线)(上旬),2007(03S):20-21.
被引量:3
4
佟春丽.
谈中学生语文咬嚼能力的培养[J]
.文学教育,2010(24):42-43.
5
陈琴.
再论小学“素读”经典之必要[J]
.小学语文,2008(3):15-17.
6
叶根娟.
课程化:“素读经典”新探索[J]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14(1):11-13.
7
丁云.
“学讲计划”教学模式下如何解读文本[J]
.教育界(教师培训),2014,0(9):62-62.
8
齐建军.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小学教研版),2009,25(5):116-116.
9
白传之.
论现代远距离教育与人的社会化[J]
.现代远距离教育,1994(3):7-10.
10
李文英,王文利.
明治初期日本对欧美教育思想的摄取[J]
.日本问题研究,2000,14(1):38-43.
东南学术
2005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