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17
-
1王长江,王恩军,李新乡.课程意识的涵义、价值与生成[J].现代教育论丛,2007(2):9-13. 被引量:8
-
2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5):77-80. 被引量:180
-
3龚雄飞.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问题与对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1.
-
4张厚桀.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01.64-65.
-
5()伊丽莎白·琼斯(ElizabethJones),()约翰·尼莫(JohnNimmo)著,周欣,卢乐珍,王滨等.生成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6李茂森.课堂教学中教师课程意识觉醒的价值诉求[J].江苏教育研究,2008(1):47-51. 被引量:14
-
7张楚廷.人的教育需要人的课程来支撑[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3):3-6. 被引量:30
-
8朱寅年.校长心目中应该是“教师第一”[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09(10):26-27. 被引量:1
-
9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30(8):24-30. 被引量:349
-
10吴刚平.教学改革需要强化课程意识[J].教育发展研究,2002,22(7):37-40. 被引量:38
二级引证文献23
-
1赵文辉.高校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7):189-192.
-
2王卫华.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课程意识[J].教育评论,2009(6):51-53. 被引量:2
-
3周荣秀.生本资源:课程资源构建的新视角——以“圆柱的认识”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6):47-49. 被引量:2
-
4沈建民.地方高校教师课程意识的现状调查及归因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27(4):40-44. 被引量:2
-
5沈建民.地方高校教师课程意识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5):86-88. 被引量:5
-
6王钦.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课程领导力探析[J].教育界(高等教育),2012(6):66-67.
-
7沈建民.地方高校教师课程意识缺失的课堂表现及归因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2(4):59-61. 被引量:3
-
8王钦,郑友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课程领导力探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7):3-5. 被引量:19
-
9沈建民.试论教师课程创生的“能量系统”的建构及操作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8):51-55. 被引量:10
-
10蒋玉华.深化课程意识 开发校本课程[J].化学教与学,2014(1):53-54.
-
1杨明福.探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10(6):49-49.
-
2刘俊林.论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几个关系[J].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6(4):66-68. 被引量:1
-
3何涛.提高素质教育评价的有效性[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4):107-109. 被引量:1
-
4张千鑫.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思考[J].学园,2014,0(33):82-82. 被引量:1
-
5辉进宇.“以校为本”:特点与价值[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7(1):70-72.
-
6李介.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领导[J].中国民族教育,2010(7):56-57.
-
7李双珍.音乐教学要动之以情[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6):52-53. 被引量:7
-
8宋德如.论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四个基本点[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0(4):121-123. 被引量:2
-
9刘玉微.关于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中国培训,2016(6):266-266. 被引量:6
-
10高丽.构建“适应性”课堂教学[J].基础教育参考,2009(10):7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