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白垩纪—第三纪界线处的群集灭绝、大气硫及气候变暖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最近提出,海洋云系反照率与海洋藻类释放的硫化二甲基(DMS)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海洋大气中,DMS是绝大多数云凝聚核(CCN)的先质.在白垩纪—第三纪界线处的群集灭绝牵涉到大约90%的海洋超微浮游生物.而且碳同位素数据表明,在灭绝事件发生之后,至少几万年或许上百万年时间内,海洋初始产物总的来说是急剧降低.绝大多数海洋钙质浮游植物的绝灭会导致DMS产物剧烈减少,从而引起CCN猛烈减少,因此引起海洋云系反照率的降低。这里,我们分析了与全球海洋浮游植物剧烈减少有关的CCN的猛烈减少可能对全球性气候产生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CCN减少超过80%,及其导致的海洋云系反照率减少,可能造成全球迅速升温6℃或更高。全球多处海相沉积物氧同位素分析指示在白垩纪—第三纪界线处,钙质超微浮游植物死亡的同时发生有显著变暖现象。海洋云系反照率的减少,以及由此造成的海洋表层温度升高,可能是继白垩纪—第三纪界线生物绝灭之后的“死寂海”(Strangelove Ocean)时期内保持低产率的一个因素.
出处 《地质科学译丛》 1989年第2期59-62,共4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