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蛇绿混杂带和弧后盆地形成的新模式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蛇绿混杂带和弧后盆地形成的新模式柴育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从90年代开始,固体地球科学将大陆动力学作为跨世纪的研究目标代表岩石圈热学和力学变化最为剧烈的造山带和盆地,是大陆动力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又是地学界集中力量攻克的难点。蛇绿混杂带...
作者
柴育成
机构地区
中国地质大学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06-206,220,共2页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关键词
蛇绿岩
蛇绿混杂带
弧后盆地
形成模式
分类号
P588.36 [天文地球—岩石学]
P544.4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0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8
同被引文献
20
1
韩松,董金泉,于福生,贾秀琴.
新疆西准噶尔玛依拉山-萨雷诺海蛇绿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J]
.新疆地质,2004,22(3):290-295.
被引量:7
2
陈隽璐,黎敦朋,李新林,周小康,王向利,王欣欣,戴新宇,杜少喜,高小平.
东昆仑祁漫塔格山南缘黑山蛇绿岩的发现及其特征[J]
.陕西地质,2004,22(2):35-46.
被引量:34
3
王希斌,郝梓国.
中国造山带蛇绿岩的时空分布及构造类型[J]
.中国区域地质,1994,13(3):193-204.
被引量:32
4
郝梓国,王希斌,鲍佩声,彭根永,金远新.
新疆西准噶尔地区两类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
.岩石矿物学杂志,1989,8(4):299-310.
被引量:21
5
李荣社,计文化,赵振明,陈守建,孟勇,于浦生,潘小平.
昆仑早古生代造山带研究进展[J]
.地质通报,2007,26(4):373-382.
被引量:115
6
KinoshitaH.弧后盆地的形成和蛇绿岩的成因.地学杂志,1995,103(3):53-58.
7
张旗,周国庆.中国蛇绿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8
科尔曼RG.蛇绿岩[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
9
任纪舜,姜春发,张正坤,等.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10
周国庆.
蛇绿岩研究新进展及其定义和分类的再讨论[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1):1-24.
被引量:41
引证文献
2
1
宋泰忠,赵海霞,张维宽,白旭东,安守文,杨明.
祁漫塔格地区十字沟蛇绿岩地质特征[J]
.西北地质,2010,43(4):124-133.
被引量:16
2
杨红宾,靳松,陈志彬,张兆祎,谢汝斌,许肖斌,刘树兴.
新疆西准噶尔拉巴西蛇绿混杂岩带地质特征及其意义[J]
.地质调查与研究,2011,34(3):161-169.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18
1
郭通珍,刘荣,陈发彬,白旭东,李红刚.
青海祁漫塔格山乌兰乌珠尔斑状正长花岗岩LA-MC-ICPMS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J]
.地质通报,2011,31(8):1203-1211.
被引量:44
2
郭通珍,谈生祥,常革红,丁玉进,张志青.
祁漫塔格韧性剪切带中绢云母40Ar-39Ar定年及地质意义[J]
.西北地质,2012,45(1):94-101.
被引量:6
3
李荣社,计文化,校培喜,马中平,陈隽璐,潘术娟.
北疆区域地质调查阶段性成果与新认识[J]
.新疆地质,2012,30(3):253-257.
被引量:13
4
王国良,任二峰,保广普,李建放,常有英.
青海祁漫塔格晚泥盆世侵入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矿产勘查,2013,4(4):421-434.
被引量:5
5
郝娜娜,袁万明,张爱奎,曹建辉,陈小宁,冯云磊,李希.
东昆仑祁漫塔格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形成环境[J]
.地质论评,2014,60(1):201-215.
被引量:49
6
张丽敏,李永军,向坤鹏,孙羽,王军年,杨高学.
西准噶尔玛依勒蛇绿混杂岩中硅质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
.西北地质,2014,47(1):61-70.
被引量:2
7
郝娜娜,袁万明,曹建辉,冯云磊,程学芹,张爱奎.
东昆仑喀雅克登塔格晚泥盆世花岗闪长岩的发现与地质意义[J]
.西北地质,2014,47(1):107-115.
被引量:10
8
牟墩玲,李三忠,王倩,赵淑娟,李玺瑶,周在征,刘晓光.
柴达木盆地东缘早古生代弯山构造[J]
.岩石学报,2018,34(12):3721-3738.
被引量:5
9
国显正,贾群子,李金超,孔会磊,姚学钢,弥佳茹,钱兵,王宇.
东昆仑高压变质带榴辉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J]
.地球科学,2018,43(12):4300-4318.
被引量:19
10
李三忠,杨朝,赵淑娟,李玺瑶,索艳慧,郭玲莉,余珊,戴黎明,李少俊,牟墩玲.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Ⅱ):俯冲-增生型造山[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6,46(4):968-1004.
被引量:41
1
肖庆辉.
近年来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形成模式的主要进展[J]
.国土资源情报,2002(2):14-18.
被引量:1
2
单家增.
碰撞造山带的形成模式[J]
.国外地质(北京),1992(3):16-20.
3
朱元清,石耀霖.
青藏高原形成模式和目前热状态的研究[J]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10(1):70-79.
被引量:2
4
陈源仁,王洪峰,张长俊.
四川龙门山区下泥盆统的介壳岩形成模式及其意义[J]
.矿物岩石,1992,12(2):70-78.
被引量:3
5
姜本鸿,韩庆之.
川东南地区地温场形成的地质背景及温泉形成模式探讨——以四川彭水长溪坝址区温泉为例[J]
.现代地质,1993,7(4):485-494.
被引量:2
6
高计元,王一先,裘愉卓,张乾.
内蒙古中西部多岛海构造演化[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1,25(4):397-404.
被引量:22
7
符必昌,黄英.
试论碳酸盐岩上覆红土的形成模式及演化趋势[J]
.地质科学,2003,38(1):128-136.
被引量:38
8
龙胜祥.
Formation Models and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Pools in Tarim Basin, China[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8,19(6):665-674.
9
刘大锰,毛鹤龄,金奎励.
前油沥青的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机理[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6,25(1):66-72.
被引量:2
10
赵宗壮,杜兴明,刘志刚.
唐山市区岩溶地面塌陷及其防治[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9(S1):226-231.
被引量:11
地学前缘
1995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