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生物技术在杂交水稻上的应用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近十年来,生物技术,尤其是高等植物的组织培养及分子生物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花药培养、胚胎拯救(embryoresue)、原生质体融合、分子标记和DNA转化等的技术,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巨大的潜力。各方面的进展包括:籼、粳稻的原生质体培养均获得再生植株;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培育了胞质杂种(cytoplasmic,cybrids),并应用该技术把胞质雄性不育性(cytoplamicmalesterilitr,CMS)转入了优良的品系中;构建了一个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饱和图谱;培育了转基因水稻;实现了野生稻的抗白叶枯病、稻瘟病及褐飞虱的抗性基因的栽培品种的转移。育成了一个新的胞质不育系IR66707A。无融合生殖的利用,则可能实现永久地固定杂种优势、培育不分离的杂交品种,从而省却年年制种的麻烦。胚胎拯救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有望用于将近缘的野生种属的无融生因基因转入水稻的实践中。人工种子的生产是不需制种的利用杂种优势的另一途径。体细胞胚胎发生则为人工种子的生产提供潜能。但目前水稻人工种子技术尚在摇篮中。分子标记将使鉴别与杂种优势有关的基因成为可能。用分子标记标志广亲和性、温度敏感雄性不育性、育性恢复及无融?
作者 杨大祥
出处 《福建稻麦科技》 1995年第4期43-49,共7页 Fuj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Rice and Wheat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19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