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间套作条件下大豆种植方式研究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大豆与玉米、马铃薯间套作或与玉米、小麦间套作,均以大豆与玉米同穴播种单产最高;单产分别为580.8kg/hm2、871.1kg/hm2,比相应对照增产52.98%,56.06%。其原因在于改变了大豆的根部生长环境,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
作者
舒荣春
机构地区
恩施自治州天池山农科所
出处
《湖北农业科学》
1995年第2期18-20,共3页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关键词
大豆
同穴栽培
耦作制度
间作
套作
玉米
马铃薯
分类号
S344.3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7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3
参考文献
1
1
朱景顺,靳惠民,孙克明.夏玉米大豆同穴种植技术与经济效益[J]山东农业科学,1989(03).
同被引文献
17
1
马骥,马淑云,程寅生,毛建昌,白世斌.
玉米大豆间作效应分析[J]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22(4):80-84.
被引量:37
2
卢秉生,李妍妍,丰光.
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分析[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4):4-6.
被引量:19
3
张正翼,龚万灼,杨文钰,马琳.
套作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J]
.大豆科学,2007,26(5):680-686.
被引量:33
4
吴海英,张明荣.
四川省间套作大豆生产优势、潜力与发展对策[J]
.杂粮作物,2009,29(5):358-360.
被引量:8
5
刘支胜.
贵州宜大力发展大豆生产[J]
.农村经济与技术,1990(4):22-24.
被引量:3
6
陈颖,邹超亚.
玉米大豆间作复合群体优化配置与生产力研究[J]
.资源科学,1999,21(4):75-79.
被引量:27
7
朱星陶,陈佳琴,强兴明,董有春,郑满江,李学武,苏晓菲,谭春燕,黄建斌,杨春杰.
贵州大豆生产现状及产业技术需求与对策[J]
.贵州农业科学,2012,40(10):208-213.
被引量:20
8
王小春,杨文钰.
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全程机械化迈上新台阶[J]
.大豆科技,2012(6):48-50.
被引量:25
9
赵建华,孙建好,陈伟,李伟绮.
不同作物与玉米间套作对玉米产量和生物量累积的影响[J]
.作物杂志,2013(4):120-125.
被引量:18
10
包斐,王桂跃,卢德生.
鲜食甜玉米与鲜食大豆间作、套作的产量及主要性状变化[J]
.浙江农业科学,2013,54(7):790-792.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2
1
朱星陶,陈佳琴,谭春燕,杨春杰.
玉米与大豆“1∶2”间作种植的株行距优化配置研究[J]
.大豆科学,2014,33(1):35-40.
被引量:13
2
李峰,周学超,娜日娜,贺磊,王晓磊,丁素荣.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带动高营子村乡村振兴[J]
.大豆科技,2022(3):30-33.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
23
1
尹学伟,张晓春,王培华,陈红,王红梅.
双季糯高粱间作大豆田间配置方式优化[J]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0):213-216.
被引量:7
2
尹学伟,张晓春,王红梅,王培华,李泽碧,钟巍然.
双季糯高粱间作大豆群体优化技术研究[J]
.大豆科学,2015,34(2):233-237.
被引量:6
3
尹学伟,张晓春,王培华,陈红,王红梅.
Optimization of Field Arrangement of Doublecropping Glutinous Sorghum and Soybean Intercropping Pattern[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5,16(6):1110-1114.
4
何衡,丁辉,刘姜,杨凤,高萍.
大豆和玉米间作土壤氮素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9(3):421-426.
被引量:2
5
朱星陶,谭春燕,陈佳琴,杨春杰,龚丽娜,刘作易.
玉米-大豆间作行距对大豆生长及品质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2016,44(6):22-25.
被引量:18
6
陈文杰,梁江,汤复跃,韦清源,郭小红,陈渊.
广西春大豆与玉米不同间作模式效益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2017,48(4):633-639.
被引量:15
7
代希茜,詹和明,赵银月,王铁军.
玉/豆间作模式下幅宽和玉米密度配置优化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18,31(1):39-43.
被引量:18
8
鲁珊,肖荷霞,毛彩云,陆建章,岳金生.
沧州地区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适宜模式及效益分析[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4):13-15.
被引量:5
9
吴艳,肖国滨,黄天宝,李亚贞,郑伟,肖小军,肖富良,吕伟生,叶川.
红壤旱地花生//大豆不同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南方农业学报,2018,49(4):683-687.
被引量:6
10
蒋锦雷.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技术研究进展[J]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2(8):87-89.
被引量:1
1
石淑英.
夏玉米大豆同穴种植田大豆主要害虫的发生特点及综防对策[J]
.山东农业科学,1997,29(1):43-44.
2
刘文宝.
生态防治作物病虫害技术[J]
.吉林农业,2001(3):22-22.
3
邢春虹,滕雪梅,刘景春.
作物病虫害生态防治新法[J]
.现代农业,2003(7):25-25.
4
邢春虹,滕雪梅,刘景春.
作物病虫害生态防治新法[J]
.农村实用科技,2003(7):34-34.
5
郭惠明,林水明,林炎照,倪秋凉.
花芸豆“龙芸1号”“龙芸2号”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试验[J]
.福建农业科技,2014,45(5):18-20.
6
姜心禄,郑家国,池忠志,李旭毅,杨福明,廖兴华.
水稻钵苗机插秧技术的优点和应用示范[J]
.四川农业与农机,2014,0(5):37-38.
被引量:5
7
郑秀理.
秋玉米套种大豆或萝卜技术[J]
.种子世界,2000(10):37-37.
8
吴德飞,朱锦乐,朱萍.
福建省仙游县花生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研究[J]
.基层农技推广,2016(12):34-36.
被引量:4
9
肖祖坦.
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措施[J]
.福建农业,1997,0(10):9-9.
10
农民致富之友技术咨询部专栏[J]
.农民致富之友,2004(2):28-29.
湖北农业科学
1995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